“大数据杀熟”无药可救

2021-04-12 855

8日,唯品会、京东、美团、饿了么、每日优鲜、盒马鲜生、携程、去哪儿网、如祺出行、滴滴出行共10家互联网平台向社会承诺不利用“大数据杀熟”,即不非法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
“大数据杀熟”再次冲上热搜。有网友评论:“你们承诺不用大数据杀熟,那我承诺今晚早点睡不熬夜了。”可见舆论对此,表示怀疑。


一、“大数据杀熟“的进化之路

买机票、订外卖、订酒店等等在线业务,早已经成为消费者的“吃雷”重地。据报道,北京的韩女士使用手机在某电商平台购物时,中途错用了另一部手机结账,却意外发现,同一商家的同样一件商品,注册至今12年、经常使用、总计消费近26万元的高级会员账号,反而比注册至今5年多、很少使用、总计消费2400多元的普通账号,价格贵了25块钱。

如今,随着数据竞争日趋白热化,“大数据杀熟”也迭代升级,“杀熟”引发的数据风险越发引人关注。



杀熟一代,大多是卖高价给老客;杀熟二代,则是个性化推送下的精确杀熟。相较于以往显而易见的差异化定价,如今消费者在下单时,会收到复杂算法临时生成的各类优惠券、价格组合,实际上,不同账号的价格差异其实比以前更大。




并且,杀熟二代中的“熟”,已经不是“熟客”,而是被平台充分掌握个人信息的“熟人”。基于算法的个性化推送会打造过滤气泡和信息茧房,这些产品匹配则将剥夺消费者依法享有的选择权。
隐私信息丢了,公平交易的权益没了,消费者就此成为平台算法的“掌中之物”。


二、 “大数据杀熟”为何故

南开大学教授许光耀认为:“不同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不同,支付意愿有差异,相比起统一定价,差异化的定价行为更能提高商家利润。”因此互联网入口出现垄断,杀熟便会成为一种“自然反应”。



还有业内人士称 “大数据杀熟”是“挖东墙补西墙”的过程,把老用户身上额外多收的费用补贴给新用户,同时来支付平台运营成本。杀熟’的价格变动幅度一般在10%以内,再多就算是耍流氓了。


三、为何难以维权

《暂行规定》于2020年10月1日起施行。不过,新规实施后,消费者的维权之路仍有阻碍。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在发布大数据“杀熟”问题调查结果时曾指出,“大数据杀熟”具有隐蔽性,维权往往难以举证。

调查结果显示,由于经营者通常以商品型号或配置、享受套餐优惠、时间差异等为理由,进行自辩。同时,不对外公布具体算法、规则和数据。因此,消费者在遇到类似问题时,往往面临维权举证难题。

且上述调查的另一组数据显示,遭遇大数据“杀熟”后,仅有26.72%的被调查者选择向消协或市场监管部门投诉。



如何查处?许光耀认为,行政处罚必须足够严厉,方可对平台产生威慑:“在认定行为人拥有支配地位(或达成垄断协议)的前提下,消费者可提起反垄断诉讼,一旦查处,处罚可达上一年度营业额的1%-10%。”只有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才有可能对消费者的数据实施更保护。

据本身没有价值倾向。但“大数据杀熟”明显走了歪路,依据用户画像及消费习惯进行精准溢价,本质上就是欺诈。可别让大数据“计算”,变成了大数据“算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