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发展活力,存在于消费者青睐之中。中国民营企业应面向广大农村地区,即使在大中城市经营的民营企业,也离不开广大农村消费者的支持。富有战略眼光的民营企业家,是消除绝对贫困的主要支持者。中国民营企业承担了为农民解危济困的重任,乡村振兴同样不能缺乏民营企业的持续支持。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做出了具体安排,这是中央连续19年发布的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驰而不息重农强农坚强坚定的决心,既为广大农民群众从来了政策春风和民生礼包,也为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和发展动力。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更好发挥好“压舱石”作用。这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两条底线”吸引民营企业投资目光。两条底线就是牢牢保障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文件要求,要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严守18亩红线,确保粮食耕种面积稳定,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目的就是要把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稳、更牢固、饭碗主要装中国粮。重点要做好稳产量、调结构、保耕地三方面工作。民营企业为此大有可为,无论是田地的整理、耕种、收割、加工,到粮食储备库的规划、建设、持续性生产,农业机械化的全方位提升,都期待更多民营企业的参与,甚至促进新型民营企业的诞生。另一条底线则要求完善落实监测帮扶机制,推动脱贫地区更多依靠发展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这同样给民营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民营企业在上一轮的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之战中,承担着关键的生力军作用。民营企业发展活力,存在于消费者青睐之中。中国民营企业应面向广大农村地区,即使在大中城市经营的民营企业,也离不开广大农村消费者的支持。富有战略眼光的民营企业家,是消除绝对贫困的主要支持者。中国民营企业承担了为农民解危济困的重任,乡村振兴同样不能缺乏民营企业的持续支持。围绕乡村振兴中的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任务,民营企业可以在“完善产业发展、促进乡村就业”诸多方面大作文章。如建筑类民营企业可以围绕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做文章;文化类民营企业可以围绕乡风文明和有效治理构建发展思路;技术性企业可以围绕防止返贫检测预警和帮扶机制落实落地、发挥实效的平台建设上下功夫。“三项重点”是民营企业发展的着力点。这三项重点工作就是:扎实有序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乡村发展什么?当然重点就是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民就近就地就业增收,和传统的农业发展相比。今日的农村具有了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和技术支持的广泛性。农村经济获得基本发展之后,以第一产业为基础延伸出的产业链条,拓展到二三产业,打破一二三产业界限,发展新兴业态,无论从实物形态还是虚拟形态,民营企业大有可为。粗分一下,民营企业可以涉猎农业生产、建筑、粮食加工、品牌设计、旅游观光、茶旅休闲文化、自然生态体验等多方面的实质性操作;从精神层面而言,可以在这些实质操作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力量的嫁接、整合而实现产业文化的融合。农村值得新技术施展的空间很大,上述关联各个行当的民营企业,技术整合的潜力无限巨大。中国广大农村具有地域广泛、时空跨度大的特点,这为民营企业大幅度发展,提供了非常丰富和可持续的空间和时间。乡村治理什么?是以“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为内容的。农村党建的非规范化、农村民营企业的党建制度建设欠缺、广大农民对治理观念的理解相对较低等实际情况,为文化类民营企业进入农村开展业务提供了更多切入点,这也是文化类民营企业关注的一大方向。文件提出了“一个加强”。就是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同样是近年工作的重点。民营企业应该围绕全面振兴、党的领导这些关键词开展工作,制定自己的工作计划。强化现代农业支撑是中国民营企业需要长期关注的问题,也是提升企业自身发展的根本路径。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需要一批民营企业的介入。这主要表现在基本农田的保护、规划,需要一大批专业技术咨询企业,为广大农村提供更切实的服务。如对被污染耕地的安全利用水平的评价,对此类耕地的恢复需要有一定科技含量的企业。标准化农田的建设,也需要广大民营企业介入。如在盐碱地多的农村,某些民营企业拥有长期改良盐碱地的经验和技术人才。在农田整治过程中,如何进一步扩大战果,提升自我造血功能,十分重要;在关键技术的开发方面,也需要更多民营企业的加入。如育种、选种,重大品种研发和推广,仅仅靠大城市的大实验室或著名科学家,势必造成开发周期长、推广速度慢的实际问题,民营企业的加盟,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具操作性的安排。应该看到,和以色列等国家的农业现状相比,我国的农业机械化程度,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有借鉴的必要。这就需要大量民营企业的果断加入,根据各地的具体实际情况,创造出适合各种耕作需要的现代化机器,提高农业整体管理化水平。因地制宜发展塑料大棚、日光温室、连栋温室等设施。集中建设育苗工厂化设施。设施农业,为各种规格、各种层次的民营企业提供了发展想象。一号文件提出要“鼓励发展工厂化集约养殖、立体生态养殖等新型养殖设施。推动水肥一体化、饲喂自动化、环境控制智能化等设施装备技术研发应用。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探索利用可开发的空闲地、废弃地发展设施农业。”这是乡村振兴中的亮点工程,也是传统农业的提升工程。具有前瞻眼光的民营企业,应该在这方面有更大的发展战略谋划。实际上,未来的民营企业的经济增长点,也在这些设施农业的广泛布局和优化提升上。文件提出“强化农业农村、水利、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增强极端天气应对能力。”这就需要加大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和投入力度。修复水毁灾损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加强沟渠疏浚以及水库、泵站建设和管护。加强防汛抗旱应急物资储备等方面,需要适当的民营企业投入,是常年需要跟踪的工程,这也需要专业的民营企业介入。对外来入侵物种防控管理、中长期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研究等,也需要相应的民营企业适度介入研究。上述“三农”发展诸方面的问题,既有实体支撑要求,又有技术支持需提供,仅靠国家力量是无法全面短期实现的。民营企业应该看到“三农”发展的具体需要,强化企业的公关取向。在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方面,民营企业同样大有可为。其中“融合”和“数据化转型”是关键。“融合”是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数据化转型”是提供城乡一体化供销的基础。融合发展以后,农村的功能就得到全面的提升,多元价值得以体现。融合主要体现在生产、加工、销售高度融合,旅游文化高度统一,产业融合一体化发展,这就给民营企业提供了更多的产业空间和促生更新产业的可能性。而乡村振兴中的数据化转型,也是重中之重。一是农村电商要获得扩大化和提升式发展;二是农村固有设施的管理实行数据化转型;三是农民管理的数据化管理提升要上新台阶。数据化转型是乡村振兴的必走之路。结合城乡游客的细化体验和文化需求,虚实结合的艺术空间,也成为当下乡村关注的焦点。未来元宇宙乡村旅游,也会成为乡村振兴的亮点,势必也成为民营科技企业关注的发展方向。文件还提出了要“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支持大中城市疏解产业向县域延伸,引导产业有序梯度转移。推动形成‘一县一业’发展格局。引导具备条件的中心镇发展专业化中小微企业集聚区,推动重点村发展乡村作坊、家庭工场。”这为有综合能力的民营企业提供了整合资源的空间。民营企业可以抢占这方面的先机。文件还对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要“加快农村物流快递网点布局,实施‘快递进村’工程,鼓励发展‘多站合一’的乡镇客货邮综合服务站、‘一点多能’的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点,推进县乡村物流共同配送,促进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支持大型流通企业以县城和中心镇为重点下沉供应链。加快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推动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对接关系。推动冷链物流服务网络向农村延伸,整县推进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促进合作联营、成网配套。支持供销合作社开展县域流通服务网络建设提升行动,建设县域集采集配中心”。这也为物流民营企业的发展和提升,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是一号文件特别强调的一点。农村基础设施靠农民建设,农村经济发展靠农民推动,农业技术发展需要农民掌握,而这一切需要农民留在农村里。前些年大量农民去大中城市打工,形成许多“空心村”,制约了农村的发展。这次文件中强化了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要求“落实各类农民工稳岗就业政策。发挥大中城市就业带动作用。实施县域农民工市民化质量提升行动。鼓励发展共享用工、多渠道灵活就业,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培育发展家政服务、物流配送、养老托育等生活性服务业。推进返乡入乡创业园建设,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大力开展适合农民工就业的技能培训和新职业新业态培训”。一方面为民营企业在乡村落地创业提供了人力支持,另一方面,也对民营企业提出了要“合理引导灵活就业农民工按规定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具体要求。对民营企业构建长期、稳定、熟悉当地特色的农民工队伍,有着深远的意义。当然,民营企业在短期内也要承担巨大的培训任务,从另一个层面,也对民营企业短期发展带来一定负面影响。美丽农村建设离不开“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文件提出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化,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推进农膜科学使用回收,支持秸秆综合利用。建设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开展农业绿色发展情况评价。开展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复苏河湖生态环境,加强天然林保护修复、草原休养生息。科学推进国土绿化。支持牧区发展和牧民增收,落实第三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研发应用减碳增汇型农业技术,探索建立碳汇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巩固长江禁渔成果,强化退捕渔民安置保障,加强常态化执法监管。强化水生生物养护,规范增殖放流。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每一个方面的要求,都为民营企业的顺势而为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当然,对某些地区,民营企业在构建相应机构的同时,面临着“一切为零”的现实窘境,也面临着不同地域文化沟通上差异化的阻碍,但“历经风雨终能见彩虹”,相信善于以“真、短、快、活、强”为生存本领的民营企业家,一定会有更好的生存智慧,让民营企业在乡村振兴这一波大潮中展现自己独特的力量。乡村振兴离不开民营企业,民营企业也需要仰赖乡村振兴的大船航行。
本文刊于《中国民商》杂志2022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