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出海,大幕已拉开

2024-05-29 331



如果想检验一下最近这些年,中国经济转型取得了哪些成果,有一个恰当的角度,就是海外。
本文作者秦朔老师认为中国企业出海是大趋势。这一轮出海的显著特色是,中国企业在几十年间练就了过硬的产业能力,在一些领域中国已成为世界的创新试验场。大量自主创新型的中国企业先在中国打样,取得成功,再输出到国外。
随着中国的新质生产力纷纷出海,抓住新机遇的同时,也把一种绿色、新兴、高品质的形象带给了世界。

01

从“中国产,中国销”

到“全球产,全球销”
4月28日,我在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小漠国际物流港看到,司机们驾驶着一台台新能源汽车,从停车场鱼贯驶入泊在岸边的“比亚迪开拓者1号”滚装船,准备前往巴西的苏阿普港。
一艘滚装船,就是一个超大规模的移动停车库。“开拓者1号”今年1月首航欧洲,这一次是南美。之前在连云港已经装了2000多辆,在小漠港再装3000多辆就出海。港口工作人员说,一个小时能装200多辆,十几个小时就能全部装完。
小漠港水深14.4米,一期包括2个10万吨级泊位和1个5万吨级泊位。这里距离深汕比亚迪汽车工业园只有5分钟车程。整车下线后即可迅速抵达,实现“港厂联动”“国车自运”。小漠港诞生3年来,已开通东南亚、中东、地中海、红海、欧洲、南美6条外贸滚装航线,目前正在筹划二期建设。
5月初,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法国、参加中法欧领导人三方会晤时说,中国新能源产业在开放竞争中练就了真本事,代表的是先进产能,丰富了全球供给,缓解了全球通胀压力。在中法企业家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期间,他指出,两国还将积极探讨拓展绿色低碳、数字经济、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兴领域合作。
与会的中国新能源行业领军人物包括:央国企代表国家电力投资集团董事长刘明胜,中核集团董事长余剑锋,中广核董事长杨长利,大唐集团董事长邹磊等;民企代表远景科技集团董事长张雷,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晶科能源董事长李仙德,吉利控股CEO李东辉等。
习近平在《费加罗报》发表的署名文章中指出,一些中国企业已经在法国设立了电池工厂。中国政府支持更多中国企业到法国投资。马克龙表示,鼓励中方企业在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和动力电池等领域的投资和创新。杜埃的动力电池工厂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杜埃动力电池工厂项目是2021年6月,在马克龙见证下,远景科技集团旗下的远景动力与法国雷诺集团的战略合作项目。法国工厂一期9GWh(吉瓦时)项目总投资14亿美元,预计今年底投产,生产的动力电池产品将配套给雷诺在欧洲市场最畅销的R5和4ever电动车型。


在随同访法的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看来,“新三样”既有“中国产,中国销”,也有“中国产,世界销”,还有“全球产,全球销”。今年4月,由天和光能提供系列组件,位于美国德州奥斯汀的Waterloo Terrace公寓屋顶光伏项目,荣获了美国“年度最佳能源创新奖”。在澳洲昆士兰,不久前,一家麦当劳餐厅的屋顶装上了天合光能的N型光伏组件,装机量为31.5KW(千瓦),预计在25年生命周期内,发电超过110万度,减碳923吨。
写这篇文章时我正在硅谷访学,在斯坦福大学校园里上课时,听说校园里的电动大巴都是比亚迪的。美方和我们对接的Austin,是华人,到美国20多年了,他说当初接待中国来的旅行团时,大家购物买到Made in China的东西,都觉得档次低,不好意思。现在,很多新的Made in China的东西,成了品质有保证、而且很酷的代表。比如元气森林,在Costco卖得很好,“他们很会做营销,找大学生到夜店推广,找调酒师用元气森林来调味,打的就是绿色健康牌。”

当中国的新质生产力纷纷出海,也把一种绿色、新兴、高品质的形象带给了世界。


02

在中国先打样,再输出
这一轮新质生产力的出海,其大背景是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见到了成果;其显著特色是,这些出海企业都是自主创新型的,并没有拷贝国外模式,而是先在中国打样,取得成功,再输出到国外。
换句话,在一些领域,中国是世界的创新试验场。
毕马威中国5月初发布的《中国制造业企业出海白皮书》认为,全球化背景下,绿色低碳和智能制造正成为全球制造业的新趋势和竞争焦点。中国制造业已从劳动密集型向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业转型,不断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众多中国制造业的重点领域企业正积极加快“出海”步伐。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最近的研究指出,2012~2023年,中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从1.03万亿元增至3.33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由1.98%提升至2.64%。研发强度的提高,核心技术的攻关,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和庞大的生产能力,为新兴高端产品的生产提供了不竭动力。


例如,2011~2020年,中国环境技术发明专利申请总量接近全球60%,是全球布局环境技术创新最积极的国家。中国的产业绿色化发展越来越快,新能源产品生产和出口全球领先。同时,产业国际化正在逐渐实现从“走出去”到“融进去”的跨越式发展——从产品输出到模式输出,深度介入甚至重塑海外市场的价值链环节,全面打造海外市场本土化运营能力。
以比亚迪为例。2011年,埃隆·马斯克在接受彭博社采访,听主持人说比亚迪是特斯拉的竞争对手时,哈哈大笑:“我不认为他们有什么很棒的产品。……我认为他们的重点应该是确保能在中国活下来。”而事实是,比亚迪就在中国做成了新能源汽车销售的全球冠军。
2022年5月30日,马斯克在微博上用中英文写道:“中国在可再生能源发电和电动汽车领域正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无论你怎么看中国,这都是事实。”2023年5月27日,他在回应2011年嘲笑比亚迪时说,那是多年前的视频,如今比亚迪生产的汽车“竞争力很强”(highly competitive)。
以远景科技集团为例。远景2008年成立,从风电开始,逐步向储能、氢能、动力电池、智能物联网等领域拓展,成为一家覆盖新能源全价值链的绿色科技企业。在内蒙古鄂尔多斯,远景打造了零碳产业园,基于风电、光伏生产绿电,并通过与电网间的绿色电力交易,确保实现100%的绿色零碳能源供给。

这个园区已经形成了以远景为龙头,华友等为配套的电池及储能产业链;以隆基为龙头的光伏产业链;以美锦国鸿为龙头的氢燃料电池产业链。
同时,基于智能物联网,远景可以对园区内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进行测算,并完成中和,最终为产品形成可追踪溯源、符合各类国际标准、经过权威机构认证的“零碳绿码”,实现零碳产品的生产。由此,也为中国企业破解国外的“碳壁垒”,提供一条可行的路径。
正是基于在中国练就的功夫和成型的模式,远景才大胆走出了国门。其为雷诺集团供应电池的法国杜埃项目,2023年9月获得来自欧洲投资银行(EIB)等超过10家著名金融机构约10亿美元的融资,这是近几年欧洲规模最大的绿色项目融资典范,并获得“国际项目融资(PFI)”的2023年度欧洲项目融资大奖。
在5月6日举行的中法企业家会议上,马克龙特别提到,中国在电池、新能源车、光伏等多个领域拥有举世公认的专长,欢迎中国企业到法国投资。
继杜埃项目后,此次远景又与法国苏伊士集团、法孚集团签约了2个战略合作项目,将携手苏伊士集团共同在法国创建零碳电池产业园,覆盖可再生能源供应、电池材料生产和回收及数字智能平台等多个领域;并携手法国工业工程领军企业法孚集团推动氢能、电池装备和数字智能等领域的合作。
从鄂尔多斯到杜埃,到与苏伊士集团的合作,可以看到中国领先企业在立足中国打好样板后,有机会在海外打造全球化的样板——在海外融资,与国际领先企业合作投资,为本地创造独特价值。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企业事实上扮演了链主与推手的作用,具备了整合全球资源、调度全局的能力。
此次在法国和施耐德电气签署了谅解备忘录、将成立超级绿色合资公司、在欧洲安装电动汽车充电站和储能设备的星星充电,也是先在中国抓住了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机遇,建成了覆盖全国350多个城市和地区的充电平台,充电桩十年累计销量全球第一,以此为基础,再发力出海,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和推广注入新活力。
在新的全球化格局中,代表新质生产力,率先在绿色能源、绿色出行、智能物联网等方面领航的中国企业,完全有可能成为新一代的跨国公司代表。



03

把握新机遇
马克龙4月25日在巴黎索邦大学的演讲中说,欧洲需要一个“繁荣计划”,制定产业政策,促进绿色行业发展,“欧洲应致力于在人工智能、太空、生物技术、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等五个关键领域成为世界领导者”。
从习近平主席访法期间双方签署的18项部门间合作协议看,中法合作正从传统能源、核电、航空向新能源和绿色科技产业拓展。除了远景科技集团和星星充电与法方的合作外,国家电投与法国电力集团签署了《绿色氢能、综合智慧能源服务与第三方市场合作协议》,中国石化与道达尔能源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国内锂电正极材料龙头企业厦钨新能与法国ORANOSA公司签署了《建立电池产业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协议》。


显然,在新能源赛道上,中国企业利用技术和产业链优势,到法国投资,是双边都受益的共赢之举。为了赢得绿色工业全球竞赛,马克龙还不断笼络全球在新能源和新工业体系方面领先的科技企业,打造绿色工业计划朋友圈。中国企业家也常常成为被邀请嘉宾。
第七届“选择法国”峰会于5月13日在凡尔赛宫举行,今年的主题为“法国,冠军之国”,来自40个国家的近200名外国商界领袖参加了此次峰会。
会上宣布了56个项目,投资总额达150亿欧元,将创造1万个就业机会。今年投资项目和金额都创新纪录,显示出法国的重新工业化正取得进展。在“选择法国”峰会期间,马克龙还会围绕绿色产业发展,特别邀请一些全球领军企业高管,单独召开一个小范围的“专场圆桌会议”(Macron exclusive roundtable)。
远景科技集团董事长张雷受马克龙总统邀请,参加了这次闭门圆桌会议。远景是唯一受邀总统圆桌会的中国企业,也是唯一连续两年参加圆桌会的国际企业。
在去年“选择法国”峰会上,马克龙特别邀请了10位全球绿色工业领军企业的负责人,马斯克和张雷都出席了这个会议。今年,张雷在接受法国BFMTV采访时说,远景在中国内蒙古首创的零碳产业园,既包含了新能源体系,更是一个新工业体系的载体,可以以此为蓝本,与法国合作伙伴一起,助力法国的绿色工业计划。
以“新三样”为代表的中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还有一个重大机遇,就是人工智能发展对于绿色能源的迫切需要。
今年1月达沃斯论坛期间,OpenAI创始人奥特曼表示:“我们确实需要比之前认为的更多的能源。我对世界的理解是,未来的两种重要货币是智能计算和能源。无论是我们的想象力,还是让想法变为现实的能力,以及运行计算的能力,都离不开这两者。我认为我们仍没有充分意识到这项技术对能源的需求。”
2月底,在“博世互联世界2024”大会上,马斯克说,人工智能会碰到一些限制,例如芯片短缺,然后是供电问题。“接下来短缺的将是电力。我认为明年,你会看到,没有足够的电力来运行所有的芯片。”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趋势下,未来的电力供给将更多依赖新能源。人工智能大领域的代表性企业,都在考虑新能源供给的问题。
5月1日,微软与博枫(Brookfield Asset Management)宣布,双方已签署协议,将投资100多亿美元开发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以满足人工智能和数据中心日益增长的需求。
可以预见,在全球新一轮绿色能源和绿色工业的发展中,“在中国打样,向世界输出”、Copy from China的一幕一幕将不断出现。
如果这一判断能更多地被事实所验证,则我们可以说,21世纪全球的新工业革命,中国将是引领者。而一批中国的领先企业将带着在中国锻炼出来的新质生产力,走向全球,赋能各地的“新工业化”“再工业化”。
这样的趋势令人兴奋,也值得倍加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