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消息,2022年9月,阿里巴巴集团联合创始人蔡崇信的家族办公室,以及投资公司蓝池资本,正在迅速撤出美股市场,越来越多地专注私募市场。蓝池资本负责打理蔡崇信的部分财富,监管文件显示,自去年开始以来,蓝池资本已经清仓了 30 多家美国上市公司股票,大多数是科技公司,包括微软、谷歌母公司 Alphabet、推特等。科技股曾是蔡崇信家族办公室公开投资组合的主要组成部分,随着利率上升、经济增长放缓和广泛的通胀打击了美国科技股,蓝池资本正在改变其对蔡崇信财富的配置方式。
实际上,随着这两年美联储加息,美国科技股承压非常明显。而蔡崇信的抛售行为也并非个例。根据SEC披露的文件显示,美国当地时间9月6日,微软的首席财务官Amy Hood以每股259.46美元的平均价格出售了总数75351股微软股票,套现约为1955万美元。据悉,9月1日,微软的首席执行官Satya Nadella 也出售了超1400万美元自家的股票。有分析认为,将来如果10年期美债利率回到3.5%,那么将冲击美股,而科技股会显得尤为的痛苦。
据蓝池资本2022年二季度的13F文件,自去年年初以来,蓝池资本已经清仓30多只美股,大多为科技股,截至今年6月底,蓝池资本唯一持有的美股是资产管理公司Blue Owl Capital(OWL,股价11.26美元,市值157.4亿美元),但持股比例已从去年12月的14%降至9.8%。公开资料显示,2004年,蔡崇信与Alexander West 共同创立了家族办公室蓝池资本。其主要致力于在亚洲除日本之外进行长期或短期的股权投资,投资的兴趣则集中在对冲基金、医疗健康、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房地产等领域,目前管理规模在数十亿美元。2018年初,蓝池资本首次披露其持有的美股总数,该公司持有34家公司价值2.115亿美元的股票。截至2021年3月底,该公司仍持有30多家公司的股份。
此外,在中国市场,蓝池投资了中资公司Hina Group成立的私募股权基金,该基金入股了包括 Arrail Group Ltd.在内的一些中企。而蓝池资本家族办公室的创始人之一,58岁的蔡崇信,是阿里巴巴的执行副主席,根据《2022年家大业大酒 · 胡润全球富豪榜》,他的财富为570亿人民币,排名榜单第300位。1999年,蔡崇信辞去了在一家投资公司年薪70万美元的工作,加入阿里巴巴,月薪仅仅50美元。他很快开始向全球投资者筹资,帮助阿里成为全球电商巨头。
图 | 阿里巴巴集团联合创始人蔡崇信
图片来源:广州日报大洋网
此外,在中国市场,蓝池投资了中资公司Hina Group成立的私募股权基金,该基金入股了包括 Arrail Group Ltd.在内的一些中企。而蓝池资本家族办公室的创始人之一,58岁的蔡崇信,是阿里巴巴的执行副主席。1999年,蔡崇信辞去了在一家投资公司年薪70万美元的工作,加入阿里巴巴,月薪仅仅50美元。他很快开始向全球投资者筹资,帮助阿里成为全球电商巨头。
蓝池资本除了蔡崇信以外,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也参与其中。据报道,它效仿谷歌前行政总裁埃里克·施密特的家族办公室,致力于长期投资。蓝池资本的管理规模宏大,管理马云家族部分资产约400亿美元、蔡崇信约100亿美元资产。蓝池资本的投资风格经历明显调整,早期钟爱科技股,而后逐渐增加医药股配置;从持有一篮子美股,到重仓ORCC与OWL。它在二级市场的配置经历了从分散到集中的过程。从各个季度的持仓来看,它的投资风格经历明显风格转换。2017年至2018年,科技巨头占比较高。2019年开始,蓝池资本逐渐提升了医药股的仓位。
图 | 蓝池资本近来投资的公司
图片来源:Crunchbase
蔡崇信选择清仓美国科技股并不是孤例,伴随着美联储加息周期,美国科技股的压力会非常之大。对于蔡崇信而言,其持股规模并不是十分大,而且从资产结构而言,篮网则占据了其投资的大头,而股票投资只是其资产组合中比较小的一部分。尽管未来两年,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正在增加,但是其资产配置中股票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如巴菲特今年以来也开始大举加仓西方石油等能源股,主动降低伯克希尔现金储备,所以蔡崇信清仓更多只是个人基于市场的判断。
科技股比较容易受到利率上升的影响,因为许多公司的估值都是基于未来几年的预期利润,而随着基准利率的上升,未来利润的现值会变得越来越低,较高的利率也会使得科技公司的融资业务变得更加昂贵。虽然,苹果、微软这样的大型科技公司,资金问题并不会影响他们,但是对于一些快速增长的、还处于早期烧钱阶段的科技公司而言,融资成本会增加公司的风险。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大佬们选择清仓也并无不妥。
随着各方鹰派言论甚嚣尘上,投资者已经预计美联储将在9月20-21日的会议上再次大幅加息。鲍威尔在8月26日的讲话中态度强硬,即美联储将继续抗击高通胀直到任务完成。不久后,有“美联储喉舌”之称的《华尔街日报》透露出明确的信号:预计美联储将在9月进行连续第三次加息75基点。美联储今年致力于从金融系统中收回流动性,这加大美股再次探底的可能性;从季节性角度看,再度下探时间可能会在未来几周。
图 | 过去十年9月是美国科技股回报率最差的月份
图片来源:彭博
从历史上看,9月一直是一年里回报率最差的月份,这也是投资者在应对高通胀和美联储加息的同时保持谨慎的另一个原因。数据显示,在过去10年里,纳斯达克100指数在9月份的平均跌幅为0.6%,是全年里唯一一个下跌的月份。以过去两年为例,纳斯达克100指数在2020年和2021年的9月都下跌了5.7%。科技股在9月份的疲软反映了一个更为广泛的季节性趋势。尽管分析师们很难确切地说出原因,但9月一直被认为是股市下跌的月份。一些人认为,散户投资者会在夏季假期后更加关注股市,他们抛售股票以锁定收益或损失。另有一些人认为,共同基金往往在年底前就开始抛售亏损的头寸,其中有些基金在9月或10月就开始抛售。
今年初以来,随着美联储持续激进加息,经济衰退风险加剧,初创企业估值暴跌,美股IPO市场也爆发了本世纪20多年来最长的科技股“上市荒”。研究机构Dealogic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美股IPO融资规模仅约为70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1100亿美元相比,降幅高达94%。其中,科技股受影响最为严重。摩根士丹利科技股票资本市场团队的数据显示,距离前一次有5000万美元以上的大型科技股上市的日子将“超长待机”238天,超过2008年金融危机和2000年互联网泡沫时的记录,创21世纪以来最长“上市荒”。
去年,成长型科技股不仅在美股市场整体繁荣时期获得了不错的收益,而且主导了创纪录的IPO市场。然而今年以来,由于美联储持续激进加息,估值高又未盈利的初创企业的股价普遍承压,部分企业的估值已经明显下滑。面临不确定性,今年的科技股显然遭遇了杀估值。代表科技股的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今年迄今已暴跌近28%,这导致如今投资者倾向于避开科技股IPO,如今他们更青睐于投资运营成熟且盈利能力强的大型公司。
目前市场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而不确定性恰恰是IPO市场的敌人。需要看到股市整体前景稳定,投资者才有可能重新返回IPO市场,预计今年剩下的时间里,可能仍有小部分公司会尝试上市,但是大多数公司有可能将上市计划推迟至2023年。盈利疲软等其他因素有可能对初创科技公司的前景产生更大的影响,如今,大多数公司正在感受到宏观经济逆风的影响,这对成长型科技股估值的影响尤为严重。
抛售股票一半都是来自于对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政策的不确定、市场情绪的不确定......这种不确定性,在今年黑天鹅频现的背景下,显得更加突出,从财富管理的角度来看,这无疑为投资决策带来了更多的难题。家族办公室作为管理财富创造者们的财富传承,一直都是一个世界性课题,值得深入研究。根据建信信托与胡润百富联合发表的《扎根实体经济,服务中国企业家——开启家族信托2.0时代》报告显示,中国未来30年将有92万亿元财富传给下一代。也正是如此,家族财富的管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近年来愈发受到超高净值人群的欢迎。
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持续,加上通胀压力和多国央行收紧的货币政策,又或是需求的萎靡,都导致投资的预期回报降到了近年来的低位。家族办公室普遍面临着如何创造更高的风险调整后投资回报和提高运营效率的压力。为了在运营和投资方面创造阿尔法(Alpha,超额收益),实现增加家族财富的目标,国内外家办们急需重新审视自己的选择,2022年以来,国内外家族办公室的几项关键战略都发生了转变。
越发重视另类资产和衍生品。传统股票和固定收益业务的业绩呈下降趋势,家族办公室寻求不相关的资产博取回报,于是越来越多地转向私募股权、房地产和私人债务,以及探索衍生品等其他可能性。其中,私募股权一直是家族办公室投资增长的主要资产类别之一。全球10 个家族办公室中有 8 个现在投资于该资产类别。在追求多元化和不相关的资产回报这一过程中,私募股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受到希望创造Alpha收益的家族办公室的欢迎。家族办公室既直接投资于私人公司,也通过私募股权基金进行投资。
面向富裕家族下一代。近年来,财富转移正在快速推进,更多的家族将其财富和企业的主导权交接给下一代。基本上所有的家族办公室都认识到如果不与新一代接触,将面临客户流失的风险,他们已经制定了详细策略,以确保他们能维持家族业务。家族办公室应该准备好将下一代视为他们想要赢得业务的客户。下一代群体普遍是互联网原住民、数字经济的资深“玩家”,家族办公室必须与时俱进,寻找合作平台,提供那些可能成为合作客户的富裕家庭在生活各个领域习惯的最新信息和即时资讯。
美国加息产生的影响是一个非常宏大的问题。一是美国加息路径具有不确定性,二是美国经济自身调整的模式更具有不确定性。市场和监管的急剧转变,让国内外投资者或家族办公室都不得不调整策略,寻求在新的环境中创造超额收益。所以本轮全球滞胀产生的影响与传统滞胀有很大的差别,它内生的一些结构性新现象可能对于我们抓住未来的战略机遇具有很重大的作用。
资料来源:华尔街见闻、国际财闻网、每日经济新闻、时代周报
注:本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公开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