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牌照,败也牌照

2021-05-13 1001


当第一张牌照诞生时,市场不以为意。


可当全国有且只有68张牌照时,市场慌了,也心痒痒了。


从0到68


中国的信托业,从野蛮生长到规范成长,牌照数量也经历了一个由膨胀到收缩的过程。


1979年10月,中国第一家信托公司“中信”成立。彼时,荣毅仁应邓公之邀,三顾茅庐而出山,担任掌门人。


对于这第一张牌照,众人更多是看热闹心态。


毕竟摆在它面前的,是一个捉襟见肘的态势。国内资金不足,“融资”“借钱”之类词在当时又被视为带有资本主义色彩,所谓第一张牌照,更像是一个“烫手山芋”。


可没想到的是,它成功扮演了一个探路者的角色,还开创了“仪征模式”的融资创举,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引入了大量资金,被邓公指认为“可以作为中国在实行对外开放中的一个窗口”


嗅得商机的市场立马闻风而动。


为了充分利用各种渠道的多余闲置资金,弥补银行信贷的不足,各家银行、各部委和各地政府纷纷成立信托投资公司。


1982年6月,仅银行下辖的信托投资公司或部门,已多达620个。

1988年,全国信托机构数量更达至上千家。


在野蛮生长中,信托把中国经济滋养得苗肥果壮,业务广受管理层们欢迎。可短短几年内迅速膨胀至1000多家,门槛不高,那时的机构牌照,并非什么稀罕之物。


不过,1000左右即是峰值了。


1988年,国家开始对仿佛烈马脱缰一般的信托进行第三次整顿,随后又是1992年的第四次整顿,四大国有银行与信托脱钩,牌照数量一路渐减至244家。


又在1999年,世纪将要落幕的时候。


一桩“牌照陨落大案”震惊四野,曾经的中国第二大信托公司——广国信,向法院递交了破产申请书。史上第一家破产的信托公司,打破了“大而不倒“的神话。


而伴随着广国信的落幕,信托史上最严厉、影响最深远的第五次整顿开始。


良莠不齐的市场被清洗,不符合要求的信托公司被摘去牌照。多少曾经叱咤风云的信托公司被时代湮没,曾经泛滥的牌照,从最高峰的1000多张一路骤减至100以内。


再等到2007年第六次清理,银监会已经不再新批信托公司牌照。偌大的市场,除去3张暂停营业的牌照,仅余68张牌照幸存。


这大浪淘沙般的68张,成了绝对的稀缺资源。


“物以稀为贵”的经济学规律中,它们以“唯一能够横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实业投资领域进行经营”的独特属性,吃遍了红利,有过好一番水大鱼大、躺着都能赚钱的时光。


成也牌照


经历了一番血流角逐之后的68张牌照,在2007年后才开始找准自己的定位,慢慢摸清怎么在市场中用自身优势来资产扩张。


中国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银行只能干银行的事情,保险只能做保险业务,证券只能做证券。


唯独信托,堪称万能,基本上金融机构能干的事,它都能做。其独特的制度设计赋予了信托功能的多样性和运用的灵活性,甚至还能放贷,简直无人与其争锋。


这给了68张牌照大好发展机会。


它们的第一次大放光彩是在2008年后。


四万亿刺激下,受束缚的银行寻求于信托那一张“全能”的牌照发放贷款,银信合作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作为主要通道的信托业进入爆发式扩张阶段。


在以银信合作为主的通道业务的带动下,信托整体资产管理规模不断增长,由2008年底的1.22万亿元增长至2012年底的7.47万亿元,4年之间增长了6倍多。


2012年,大资管拉开序幕。


68张牌照在群雄逐鹿中再一次表现出它的光环,不单单是粗放式只靠银信合作吃饭,而是慢慢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新业务地图


(1)以低端银行理财客户为主导的“银信理财合作单一资金信托”;

(2)以中端个人合格投资者主导的“集合资金信托”;

(3)以高端机构为核心的大客户主导的“非银信理财合作单一资金信托”;


随着牌照优势不断发挥出来,信托业资产管理规模一路飙升,其在金融几大行业的排名中也一举攀升至第二,仅次于银行


而信托地位的上升,反过来又抬高了牌照的价值。


股权之争愈发激烈,一旦哪里有信托公司股权出让的消息,资本大鳄、大企立马蜂拥而上。


毕竟一张牌照的赚钱能力摆在那,给予股东的投资回报着实不俗。


为此,这稀缺的68张牌照也成为了金融业最贵的牌照,动辄百亿起步,价值连城。


如此前4月的天津信托,海泰转让51.58%股权,在激烈的角逐中最终被上实以74.18亿摘牌,比初始挂牌价(39.5亿元)溢价34.68亿。


倘若计算一番,天津信托这一张牌照的价值约为:74.18/51.58%=143.8亿。


再如2019年的雪松入主中江信托。


71.3005%股权,收购对价高达约300亿,牌照价值深深深几许,几乎就是一座城市的GDP。


拥有一张牌照成了各路资本梦寐以求、竞相角逐之事,可拥有之后呢?


败也牌照


说败也牌照,不是说信托失败了,不是说牌照不值钱了,而是说牌照优势在弱化。


因为“恃牌照而骄”、“拿着牌照乱来”的负面消息在近几年屡见不鲜。


各路资本竞相想要一张牌照的原因,不外乎它能赚钱,赚钱路子广,赚钱容易,赚钱多。


可一跟钱沾上关系,禁忌不请自来。


曾经灵活的牌照优势,在一些别有用心者手中,成了他们满足私欲、违规甚至犯罪的帮凶。


如,6月5日的安信信托,实控人被捕,将本就处于风口浪尖的安信再次推上舆论的焦点。



在前几年,安信那一张牌照绝对是“王炸”。


全国唯二、上交所唯一一家上市的,巅峰时期以36.68亿的净利润跻身68家中的第2位,总市值一度超过600亿元,被誉为“天选之子”。


牌照的优势,给了安信从房地产发家的契机。


可安信拿着那一张堪称万能、众人艳羡的牌照都做了些什么?


2016年7月至2018年4月,部分信托项目违规承诺信托财产不受损失或保证最低收益;


2016年至2019年,违规将部分信托项目的信托财产挪用于非信托目的的用途;


2016年至2019年,违规开展非标准化理财资金池等具有影子银行特征的业务。


……


甚至被捕的高天国,其罪名也是涉嫌违法发放贷款。


要知道,在所有非银资管机构中,信托是唯一具有放贷资格的牌照。哪怕这是高天国的个人罪名,但他作为安信的实控人,这其中的瓜葛,已经足以让舆论爆炸。


重组再添变数,投资人维权路遥遥,试问在风波未平之时,谁敢再买安信牌照之下的产品呢?失去了“信”,这块牌照又还能“托”住什么?


再如此前的吉信。


产品延期7年,众人对其内部的混乱心知肚明,可投资人维权却屡遭败诉。尽管吉信那一块牌照还在手,但早就被太多人列入了黑名单。


名声都臭了,那一块牌照若有更似无。


更何况,有如安信、吉信者,远不只有安信和吉信。这些年仗着牌照乱来、自毁信誉的还少吗?


无疑,信托牌照功能强大,牌照资源也确实稀缺,毕竟有且只有68。但牌照不是万能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更不是拿来胡作非为的。


过去,牌照让信托公司受益颇多,但现在这种优势慢慢弱化,转而升起的是品牌优势。


这种品牌优势的来源,可以是靠谱的产品、合规的运营、专业化的管理能力,也可以是敬业的财富管理服务、过硬的科技赋能实力。


也是出于赚钱目的,但立足于用户,没有罔顾投资人利益,同时还与其他信托公司差异化。


与空有一张牌照的相比,在屡遭重创之后,投资人更愿意选择这样一家有品牌价值者。


同样,有品牌价值的,再次为牌照增值。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些牌照股权引无数资本竞折腰,有些牌照股权却问津者寥寥。


过往以牌照坐吃山空的日子,一去不复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