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园:做高科技企业,不只是说说而已

2021-03-30 882

机器人也能建房子,这听起来有点像科幻电影里的场景。

在广东佛山顺德的凤桐花园,科幻电影还真的就在现实中发生。工程师在平板电脑上按下发送键,粉色造型可爱的地坪研磨机器人立刻在地下车库开动,将地面磨平磨光,同步吸收沙尘。楼顶还有它的两个“小伙伴”——地面整平机器人和智能随动布料机,分别进行混凝土浇筑和平整。

创造这一神奇场景的,是碧桂园集团旗下的全资子公司——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凤桐花园项目也是目前国内唯一引入建筑机器人并批量应用于工程建造过程的试点项目。
碧桂园集团创始人杨国强曾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和内部会议上说:“碧桂园的定位是高科技企业。”一家房企要做高科技企业,听起来天方夜谭。但前述场景表明,做科技,求创新,做面向未来的房地产企业,碧桂园是认真的。
2020年是对房地产行业整体不太友好的一年。年初疫情,几乎停摆;年末“三道红线”政策,终结房企高杠杆扩张时代。但是对于稳健发展、锐意创新的头部企业来说,真金不怕火炼,转折亦是机遇:3月25日,碧桂园披露2020年报,刚刚经历了疫情年,这家头部房企,做得究竟如何呢?


稳发展


营收4628.6亿元,归母净利润350.22亿元,多项指标领先同业,这是碧桂园2020年的财务答卷。
经历疫情年,销售业绩不降反增,保持行业龙头位置。2020年,碧桂园归属股东权益的合同销售金额约为5706.6亿元,归属于公司股东权益的合同销售面积约6733万平方米,同比分别增长3.3%和8%。
5700多亿的权益销售额是个什么概念呢?2019年,全国突破5500亿销售额的房企仅有4家,突破千亿门槛的仅34家。2021年头一个月,TOP100的房企销售额均值为183.6亿元。毫无疑问,从2017年开始就蝉联销售冠军的碧桂园,是龙头中的龙头。
销售能力强大,这是增效,碧桂园还不忘降本。2020年,碧桂园的营销及市场推广成本下降了16%,行政费用下降了20.6%。
更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10月,监管去年引入债务监测指标,将根据负债率为房地产企业划定“三道红线”,即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大于70%,净负债率大于100%,现金短债比小于1倍,根据“越线”的数量将房地产企业分为“红橙黄绿”四档决定融资时游戏负债年增速的上限。
发展一向稳健的碧桂园在当时就是极少数落在黄档的头部房企,只有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但也处于相对稳健区间。国际评级机构的看法也能说明问题,2020年,仅有4家房企评级被上调,其中碧桂园穆迪评级从非投资级Ba1上调至投资级Baa3。
而年报披露,碧桂园还在进一步降低负债。2020年度净借贷比率仅为55.6%,远低于2020年百强房企均值为94.6%,总借贷下降至3264.9亿元,同比下降11.7%。公司账面可动用现金余额1836亿元,现金短债比约为1.9倍,资金保障能力良好。
保持稳健的秘诀之一正在于碧桂园常年“抓销售”、“促回款”。2020年,碧桂园持续对回款目标强考核,强化标准化、精细化的管理机制。权益物业销售现金回笼约5193亿元,权益回款率达到91%,已连续5年高于90%,在行业继续保持领先。
行稳方能致远。稳健的下一步,就是碧桂园未来发展的广阔天地。


高增长


“公司有信心,在未来三年每年获得10%以上的权益销售额增长。”在3月25日当天的业绩发布会上,总裁莫斌信心满满,掷地有声。
简单算个算数,2021年,碧桂园全年权益可售货量约9600亿元以上,按照这一增速以及约88%的权益占比计算,三年后碧桂园全口径销售规模将超万亿。
碧桂园的底气从何而来?一看土地储备,2020年末,在碧桂园权益可售资源中,98% 位于常住人口50万人以上的区域,93%位于人口流入区域。2020年连同其合营企业及联营公司新购土地权益地价人民币2092亿元,其中新获取土地有75%位于五大都市圈,优质的土地储备将有力地支撑公司未来业绩的稳健发展。
二看战略规划。与一些只进攻一二线城市的房企不同,碧桂园始终看好三四线城市房产的巨大潜力,并且在三四线城市拥有一骑绝尘的实力。其实从去年的业绩变化就可以看出,公司位于三四线的项目销售反弹相比一二线更为明显,充分说明了公司在当地的品牌影响力和产品竞争力。
碧桂园看中的大趋势是“新型城镇化”。《"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全面取消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落户限制,全面放宽城区常住人口300万至500万的I型大城市落户条件。完善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的超大特大城市积分落户政策,鼓励取消年度落户名额限制。
克而瑞分析认为,新型城镇化仍是房地产行业最大的制度红利。未来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约有4个百分点的增长空间,大约5600万人将由农村迁移至城镇,期间有望带动不菲的增量购房需求,进而给房地产市场提供坚实的需求支撑。
一家优秀的企业,就是要坚持做正确的事。在年报中,碧桂园创始人杨国强的战略态度也一如既往的明确:“继续做城镇化征程的领跑者,为人民提供好房子,为社会进步和现代化做贡献,一百年一百年地做下去。”


重科技


如果说年增10%的销售目标是碧桂园未来发展的“两条腿”,科技进步则有可能给碧桂园插上“腾飞的翅膀”。
碧桂园布局机器人已经有数年。2018年7月,子公司博智林就开始重点聚焦建筑机器人及智能施工设备的研发应用,两年投入下来,碧桂园在研建筑机器人的已经达到46款,绝大多数通用于现浇混凝土工艺与装配式建筑施工,其中已有18款建筑机器人已投入商业化应用。目前共有4000多名国内外优秀研发人才,集中开展重点产品研发、关键技术攻关,累计递交专利申请3000多项,已获授权近1000项。
前文提到的凤桐花园项目,就是碧桂园建筑机器人投入实战的第一个案例,2020年9月正式开启,到了2021年2月,博智林机器人已在超过15个项目中开展试点应用,累计应用施工面积达80万㎡,凤桐花园项目也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列为智能建造试点之一。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张钹教授认为:“碧桂园集团在短短近三年时间里,针对BIM、装配式建筑和建筑机器人领域投入了大量的研发资源和人才,开展全面的研发,目前已经交付了大批量的机器人,已走在了全国乃至世界智慧建造和建筑机器人领域的前列。”
碧桂园的机器人大军可不光只搞建筑,衣食住行,除了“住”,“食”也很重要。碧桂园旗下的另一家全资子公司千玺机器人,就正在投入巨资进行餐饮机器人的应用研发。通过涵盖中餐、快餐、火锅、煲仔饭、粉面及单机设备为组合的“5+1”业态模式,公司已进军全国多个省市。截至目前,共有80家门店在运营,分布在大湾区九大城市,共投放单机设备583台,遍布十多个省市。
截至2021年2月20日,千玺机器人自主研发机器人设备及软件系统就有80多种。煲仔饭机器人、冰淇淋机器人、送餐机器人等6个项目已进入量产阶段,咖啡机器人、汉堡机器人等5个项目已进入小批量试产阶段。
这又能诞生多少想象力呢?据了解,欧美等发达国家对建筑机器人的研究起步较早,但建筑机器人走出实验室进入实际应用的时间较短,现阶段市场规模较小。与挪威、澳大利亚、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建筑机器人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市场尚未形成。但在人口红利消失、人工成本上升、建筑质量与建筑效率要求提高的情况下,建筑机器人市场潜力巨大。餐饮机器人更是一片蓝海。餐饮行业本身就是万亿级市场,2020全年,全国餐饮收入达3.95万亿元,去年疫情以来,资本市场对于可替代人工的餐饮机器人也愈加热情,相信这一行业也即将迎来拐点。
“不要以为太阳每天都出来,就对看见的东西习以为常,对很多问题麻木没感觉。要永远保持好奇心,思考一件事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这是杨国强在管理会议上对各级管理层的反复教导。可贵的是,碧桂园也是一家永远充满好奇心和进取心的企业:基础扎实,增长可期,潜力巨大,这样的龙头房企,有什么不腾飞的理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