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画廊创始人程曦行:“爆款”之外,我更愿意做艺术的传播者

2022-03-07 611

在全球最受欢迎和推崇的书籍《秘密》里,达朗·拜恩向我们展示了“吸引力法则”的精髓——“同质相吸,同频共振”。这是关于能量的秘密。


和人一样,每个场所也拥有它特有的能量,这些能量与城市同频共振,展现着这个城市特有的美丽和灵魂。在上海,也有一个能量场所——西岸。



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进程中,西岸以“文化先导”为策略,把最好的空间留给了公共文化设施,为艺术和设计等机构提供平台,让人们渐渐对西岸有了极高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经过近十年的打造和沉淀,西岸聚集了最顶级的艺术家、艺术场所和艺术活动。如今,无论是龙美、油罐还是西岸美术馆,都已成为朋友圈中的“常客”,尤其是每年艺术爱好者们翘首以盼的西岸艺术博览会,也成了人们趋之若鹜的“必打卡活动”。


如果说,西岸是无边星辰,那么,散落在此的大大小小的艺术画廊就如繁星,点缀着,照耀着,源源不断地注入着艺术的活力。而东画廊,就是璀璨繁星中的一颗。



今年4月,由东画廊代理的青年艺术家张如怡,将在北京UCCA举办个展。作为张如怡近年来最大的机构个展,此次展览将展出一系列受UCCA委任创作的最新作品,进一步探索与思考其有关自然物和人造物两者充满张力的二元关系网络。9月,张如怡与另一位85后艺术家张云垚,将参加第16届法国里昂双年展,展现中国青年艺术家对当代艺术的新思考。


与艺术“触电”


创立于2007年的东画廊,在落户西岸之前,曾地处被誉为“城市文化厅”的黑石公寓。而现在,到了“新家”的东画廊,拥有了更开阔的内部空间和环境。在策展中投入更多主动性的同时,画廊继续与不同的机构展开深入合作,支持并协助着重要的中国艺术家与国际艺术家的发展。


程曦行


东画廊的创始人程曦行,生于70年代的上海,并非艺术之家出身,然而,在她的记忆中,生活的闲暇之余,都会随父母四处看展。艺术带给她的除了快乐外,也如一颗埋藏在她心中的种子,悄然生长。


在程曦行眼中,近代艺术的发展是一个特殊的阶段,差异巨大、彼此矛盾的各种物质和精神共存,它们纠缠糅杂在一起,形成了一道独特的艺术共生的现象。但,无论是哪种形式的艺术,对于幼小的她而言,都像是一个“潘多拉宝盒”,神秘和未知,足以勾起她满满的探索欲,竭尽所能地汲取着来自艺术的养分。


在创办东画廊之前,有一段时间,程曦行做过与城市风貌和建筑摄影画册相关的内容,长时间徜徉在影像作品中的她,力图去寻找一个突破,换一种方式与艺术“触电”。而那时候,她的脑海中,已经有了画廊的初步的定位和雏形,“我希望这个画廊可以拥抱更多的年轻艺术家,和他们共同成长,持续推动,彼此成就。”


隐藏的千里马


一直以来,程曦行努力为年轻艺术家们打造最适合他们成长的孕育土壤,以东画廊为媒,提供了一个健康的发展平台,以走向国际为“最终目标”。十多年间,从办个展的初露光芒,到与著名国内外艺术家们一起参加群展后的小有名气,再到扬名立万、蜚声国际……每一步,都走得不易。


2021 Art021展位


目前,东画廊代理的艺术家共有15位,其中包括张如怡、张云垚、王宁德、向振华、曲丰国、刘任、吕松、胡子、曹再飞、常陵、郭海强、九九、李珊、章佩芸等。“如今,张如怡、王宁德、张云垚和胡子的作品已经行遍多个艺术之都,也受到了海外艺术市场的认可和赞誉。”她微笑地告诉我们,笑容浅浅的,让人感受到一种历经不易后坚持下来的甘甜。


年轻艺术家们就似一匹匹千里马,而程曦行就是那位有着一双慧眼的“伯乐”。“我选择去合作的艺术家,会主要去看三点。”程曦行分享说,“首先,他要对自己有足够的了解,并对社会的观察有足够的广度和深度;其次,是作品的转化能力,仅有知识的储备,却没办法通过作品的创作去表现想法,依旧是徒劳;再者,是为人,即艺德。”而她所坚持的这个“挑选标准”,也在日后前行发展的过程中得到了印证。


艺术家 张如怡


艺术家张如怡正是她发现的“千里马”之一。张如怡的艺术创作存在于生活的逻辑中,从内在直觉出发,围绕自我意识、物理空间、日常体察之间的隐秘关系展开。艺术家从现实生活中提取时间切片和物质信息,将其重组、折叠、压缩,呈现日常状态瞬间“物化”的肌理。


在过去的十年中,张如怡以艺术家自身对雕塑材料语言的精准把握和纤细感知,探索了以仙人掌和都市建筑及人造空间为主的两条相互交织的线索。作品在人工制品、工业经验以及城市生活之间游走,借“现实”为“样板”,牵引出城市变迁之下,个体的感知瞬间,并将其根植于物质之内,赋予其形态之外的意义。


在近年的《装修》系列中,张如怡调度人、物、场所,试图展示自身与他者日趋交缠,彼此修饰的姿态。张如怡通过人与现实,自然与工业景观之间的关系构筑“话语装置”,以物反问物,以空间质询空间,由此对抗平静。


作品《一株》


至今,程曦行依然记得2018年带着张如怡的作品首次亮相香港巴塞尔艺术展。在“艺术探新”展区呈现了张如怡的作品《一株》,作品综合了艺术家常用的建筑语言与工业材料、打造出一个完整的深度空间。


“为了强调她的作品,我们在展位的地面都铺满了瓷砖,用混凝土做了一扇门,当所有的元素组合在一起时,就构成了一个独树一帜的小个展,与艺术展的大主题相容,却又有自成一派的精彩。”程曦行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至今记忆犹新。


个展《隔|断》


在香港巴塞尔之前,张如怡就已在国内小有名气,在2014年的个展《隔|断》中,她运用水泥和空间的关系,将混凝土和铁丝网等最基本的建筑材料,揉合成多个不同规格的立方体来阻隔和封堵,带来强烈的视觉震撼,勾发观众内心的感受和情感共鸣;2016年,她又带来个展《对面的楼与对面的楼》,通过固化、面对面的视觉安排方式,推进了个体、外部世界以及物理空间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每一次,张如怡作品的出现,都带来了非常震撼的视觉效果,与此同时,又能勾起观众内心的情绪和共鸣。我想,这便是艺术家最厉害的地方吧。”程曦行感叹道。


当代艺术的“材料自由”


随着当代艺术的不断发展,艺术正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前进着,无论是艺术创作还是体制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各艺术门类之间的边界也越来越模糊,而在这种转变的背后,是文化诉求上的变化。


2021 Frieze London - Main Exhibitors


时间回溯到2006年,当中国当代艺术作品首次出现在苏富比和佳士得的夜拍上时,那一刻,成为了中国当代艺术的“高光时刻”。也是从那时起,在国际艺术舞台上,出现了越来越多中国青年艺术家们的身影。


而今,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化背景下呈现出多元、微观、碎片、个人化的趋势。青年艺术家在艺术语言方面的进展,更加的国际化;另一方面,青年艺术家关注的问题越来越碎片化,越来越多元,个人化的特点亦越来越明显,而在创作中使用的材料也愈加丰富,实现了真正的“材料自由”。


艺术家 张云垚


这一特点在张云垚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多年下来的习画经历让张云垚对于绘画的传统形式(甚至仪式)、表达习惯和行为惯例提出质问,他常常反其道而行,以一种新的状态实现他的个体表述。


对张云垚而言,把毛毡作为一种媒介在其创作系统中是关键所在。在完成个体表述的过程里,他首先完善的是自己。同时,借助与“毛毡”之间相互的关系转变,完成了对自我角色的认知和转换。


2019年由乔空间与东画廊联合呈现的“出神殿”


聊起张云垚,首先闯进程曦行脑海的,便是2019年由乔空间与东画廊联合呈现的“出神殿”,张云垚以毛毡为“画布”,在上面涂绘石墨最终绘制成画。展览主要展出的作品是对于身体意象的研究和反复描绘。在这些作品中,一种曾经被超现实主义者们惯用的剪裁与拼贴的技艺,在张云垚的创作中被重新演绎,用于拆解与拼接不同的雕像,再重新组合成完整的群像关系,使之能够像真人模特一般摆弄出艺术家需要的造型。


通过此次展览,你会发现,张云垚对于毛毡材料的运用早已驾轻就熟,在进行了长期的研究与实验之后,张云垚已然把它从方法层面的技术升华为观念层面的内涵。而在行家们看来,张云垚采用的是一种不可逆的“反绘画”方式。众所周知,毛毡材料无法擦除印迹,只能极为审慎地“落笔无悔”。因此,这样的创作在别人眼中无异于“自寻烦恼”,但正是这种大胆的创作形式,让“张云垚”这三个字一次又一次在艺术圈里掀起波澜。


2021西岸艺术博览会 王宁德个人展位:有形之光


程曦行曾经问过几位艺术家们一个问题:“你还记得你最早期的艺术作品的价格吗?”几百?还是几千?或许,这个具体的数字已经模糊,但,十多年后的今天,出自于这些艺术家的作品在市场或许已经价值连城。


从默默无闻到声名鹊起,是最曲折的“成名路”。程曦行始终认为,艺术家的成功,除了天赋和与生俱来的才能,每一步都应走得稳、走得扎实,“急功近利是最大的‘敌人’,韬光养晦才是正解。”


以下是福布斯中国与程曦行之间的对话:


福布斯中国:在社交平台上,东画廊策划过多个“爆款”艺术展,您认为其背后的原因是?


程曦行:其实我们并没有刻意去打造“爆款”,也是不刻意去迎合整个市场,我们一直坚持做的,是当下我们真正想要做的优质内容。我希望做艺术的传播者和普及者,借由每一个展览,吸引更多观众走进画廊。无论是年轻人,还是为人父母者,带上三五成群的闺蜜,带上孩子们,一起感受艺术的力量。


福布斯中国:近年来,我们发现如今的艺术藏家越来越趋于年轻,在您看来,年轻藏家们在收藏艺术作品方面有哪些特点?


程曦行:我们从2020年开始就已经意识到这样一个趋势了,年轻一代的艺术藏家,他们很多都留学国外,他们的眼界也更宽广,经过国外艺术氛围的熏陶,关于艺术的视觉审美更加国际化,潜移默化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鉴定系统,可以对艺术作品表达独到的见解。或许大家会认为,这些年轻藏家们更青睐潮流艺术,但事实上,更多年轻藏家关注的是潮流艺术以外的作品,他们的口味十分多元,他们甚至会关注更早期的艺术家,艺术对于他们而言是无界的。


福布斯中国:未来如何更好地结合互联网布局线上渠道?


程曦行:2020年伊始,国际旅行举步维艰,我们不能走出国门欣赏各地艺术展,于是,在2020年我们加入了Artsy线上平台,通过线上渠道更新并发布艺术作品。令我们倍感意外的是,除了国内本土的观众会浏览线上平台外,一些国外艺术爱好者们亦会前来问津,甚至有不少海外的藏家在线上直接订购收藏我们的作品。在疫后时代,我们会花更多的精力和时间通过多渠道去开拓海外资源,将我们本地优秀艺术家们的作品输出到国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