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亿,四川国资拼了

2024-09-12 245

四川国资大手笔出炉。


投资界获悉,近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签约仪式在成都市举行,由四川省国资委与清华大学共同发起组建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以下简称“基金”)正式成立。


该基金总规模100亿元,由川内16家国有企业共同出资设立。基金目标明确——投向以清华大学为主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推动重大关键技术优先在基金平台孵化并优先在四川落地转化,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眼下科技成果转化大潮席卷,国资联手高校,共同探索中国耐心资本实践之路。


四川16家国企联手出资

目标100亿


时间回到去年3月,四川省与清华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希望双方依托彼此优势资源,通过双向赋能,打造合作新模式,继续深化在教育、科技、人才等方面的合作。在此背景下,关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的构想应运而生。


直到今年7月底,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管理机构遴选公告正式公布,该基金更多细节也随之流出: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按照“国资委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原则,采用“子基金+项目直投”的运作方式,母基金整体规模100亿元,首期规模30亿元,由川内16家国有企业共同出资设立。


具体来看,基金存续期不超过10年。其中,投资期不超过7年,退出期3年。经全体合伙人同意可延长不超过2年。


投资方向上,基金聚焦“投早”“投小”“投硬”,重点投向以清华大学为主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产业布局上重点向四川省“6+4+3”产业聚焦——


即六个特色优势产业: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纺、能源化工、先进材料、医药健康产业;四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产业;三个未来产业:未来交通、生物芯片、元宇宙产业


按照规划,基金优先考虑在省内市州设立相关产业投资子基金,目前准备设立的子基金包括人工智能产业子基金、新能源产业子基金、先进材料产业子基金、电子信息产业子基金、高端装备制造子基金、生物医药产业子基金、未来交通产业子基金等。


此外,还将组建前沿探索科研基金,专项支持清华大学面向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进行原始、前瞻的创新探索。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前沿探索科研基金,经投委会全体同意出资比例可超过50%。


目前通过公开遴选,市场化选聘北京智路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和中信建投资本管理有限公司联合担任管理人。


创投圈对这两家机构并不陌生。智路资本成立于2017年,专注于半导体核心技术及其他新兴高端技术投资机会;中信建投资本则于2009年由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全资设立,是首批证券公司直接投资业务试点机构。截至2023年末,中信建投资本在管基金规模超过650亿元人民币,


根据遴选要求,除了对管理资质、团队等基本要求外,管理人还需“对高校,尤其是清华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投资运作模式,对四川省地方政策、产业发展情况有深刻理解和把握。”


梳理下来发现,智路资本两位管理合伙人张元杰、夏小禹均来自清华大学;其所管基金成都策源智芯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成都睿锦集成电路产业投资中心(有限合伙)等也来自四川;而中信建投资本则已投资了良平生物、奇纳新材等清华校友项目,正如其官网介绍,中信建投资本正在布局拓展重庆、成都、武汉等副省级及以上城市。


目前,基金首期资金已基本落实。随着后续运营开启,四川有望迎来一个个科技成果转化的果实。


四川引来一群清华系


科技成果转化的浪潮席卷而来。


而清华走在全国高校前列。早在2014年,为推动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建立多要素深度融合、充分面向市场的科技成果加速转化机制,有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成功率,统筹建立学校技术转移体系,清华大学技术转移研究院正式成立。此后,清华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体系不断完善,逐步成为一个科技成果转化范本。


官网数据显示,2019至2023年,清华大学共转化科技成果738项,合同金额32.33亿元,涉及专利等知识产权3714项。涵盖电子信息、生命健康、高端装备、新材料等学科和产业领域。


放眼望去,创投圈中有不少耳熟能详的明星企业来自清华。尤其在这两年的AI创业潮中,清华学子更是占据了半壁江山——正如上周,无问芯穹宣布完成近5亿元融资,至此成立仅16个月已累计完成近10亿元融资,身后站着超30家投资机构,令人惊叹。


而该公司发起人正是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主任汪玉教授。这也并非汪玉带领孵化的第一个项目:早在2016年,他就带领学生成立深鉴科技,后被赛灵思3亿美元收购,这也是清华有规定以来第一家科技成果作价入股、产品化、实现现金回报的公司。


同样在上周,中关村科学城公司宣布领投智谱AI新一轮融资,投前估值200亿元。这是一个脱胎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知识工程实验室的项目,CEO张鹏毕业于清华计算机系,总裁王绍兰是清华创新领军博士,清华大学计算系教授唐杰也参与了孵化。


智谱AI同样有着豪华的投资人队伍,仅2023年便累计获得超25亿人民币融资,囊括了社保基金中关村自主创新基金(君联资本为基金管理人)、美团、蚂蚁、阿里、腾讯、小米、金山、顺为、Boss直聘、好未来、红杉、高瓴等多家机构及包括君联资本在内的部分老股东跟投。


此外,还有智能电动汽车软硬件测试测量平台清研精准、微纳光学IDM厂商至格科技、布局生物技术领域的绿色康成、专注于神经系统疾病基因治疗的神济昌华……来自清华的孵化项目遍布各个产业,不胜枚举。


正是基于这样的优势,各地纷纷与清华大学共建校地合作研究院,以推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四川也没有缺席,早在2016年3月,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落户四川天府新区,致力于打造能源互联网领域的人才汇聚平台、科技创新中心、产业发展高地。


更为重磅的是,2021年底,清华大学与四川能投签署《国有产权无偿划转协议》,拟通过无偿划转方式将所持清华控股100%股权划转给四川能投。现公司已经更名为天府清源控股有限公司。


效果显著。在与清华大学联系日益紧密的同时,四川也收获了一批科创企业。据不完全统计,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培育孵化的科技型创新企业已超过20家,包括华茂能联、易冲半导体、深瞳科技等。还有天府清源孵化的华海清科,是四川省属企业第一家在科创板上市的企业,聚焦集成电路关键装备,最新市值超300亿。


大学因城市而兴,城市因大学而盛。悄然间,一个“四川资金支持—清华科技转化—四川产业进步”的良性循环形成了。


中国新一轮产业竞争

从高校抓起


这是中国城市产业竞争的一缕缩影。


沿着产业转型升级之路,支持科技创新成了中国各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共同方向。而高校无疑是科技创新最密集的地方。根据最新发布的《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我国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金额已突破2000亿元。


高校院所对拉动区域经济发展愈发重要。《报告》显示,约60%的科技成果通过转让、许可和作价投资方式实现本地转化,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从区域来看,北京、上海高校院所输出到其他地区的科技成果较多、辐射能力强;江苏、广东则承接了大量其他地区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放眼望去,它们恰恰是新一轮产业竞争中名列前茅的地域。


一个朴素的道理是,人才是一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更是新兴产业培育的不竭动力。正如各地开始争抢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团队,这是不容错过的机会。但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复杂且耗资巨大的过程,每个阶段都需要资金支持,于是,聚焦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基金多了起来。


而肩负当地产业培育任务的国资力量,也愈发活跃。正如今年初,天开集团等天津国资联手天津大学、九安医疗等签约天开九安海河海棠科创母基金,投资包括但不限于天津高校老师、校友、学生的科创项目,引导优质项目与科创成果在天开园转化落地,助力建设科创天津及天开园高质量发展。


早些时候,安徽省科技厅牵头设立安徽省雏鹰计划专项基金,旨在助力国内外高校师生、初创科技人员(团队)在皖创新创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其中,母基金对返投提出要求——子基金要么大力支持在安徽省内创业的高校师生;要么将国内外优秀的师生创业团队搬到安徽。


此次四川成立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同样对投资当地作出要求。梳理下来,各地国资们一致拿出真金白银,希望吸引更多高精尖项目落户,并借此培育科创生态和战略新兴产业。


犹记得7月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进行了全方位部署,其中专门提出“健全国有企业推进原始创新制度安排”。


而高校作为原始创新的聚集地,一场国资联手高校培育本地产业的浪潮正在赶来。


暗流涌动,新一轮产业之争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