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广深的消费降级,已是触目惊心了

2024-09-02 271

前两天,北京统计局发布了本市餐饮行业的数据,北京市一定规模以上餐厅营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88.8%,利润率低至0.37%

这意味着,即使营业收入200万,费尽心思,忍受种种不确定和风险,北京一家有规模的餐馆一年下来营业利润也只有7400元。

相比之下,扫一个月厕所可能更划算。

上海的数据更惨,营业利润为-7.7亿,具体不再详述。总之整个6月,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都是负的。每一个人,都躲不过这股经济的寒意。

我本人,40岁,在北京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还涉足一些副业,没有收缩消费的理由。然而,现实中的种种变数让我恐慌——今天社保基数调一调,明天房屋要收个养老金,后天股市再来一场保卫战……我的安全感一落千丈,不知道哪天老天爷要给我整个大的,只好乖乖迈入了消费降级的行列。

不,已经不是消费降级,而是几乎完全不消费了。

我喜欢的餐厅全部倒闭,干脆不上馆子,劣币驱除良币,剩下的大多都是预制菜馆,还不如自己亲自动手;

3000块钱的面霜换成了300元的,原本的精致妆容也变成了素颜,口红腮红眉笔已经开始落灰;

退出了同事建立的瑞幸、霸王茶姬、茶百道的奶茶群,去年的茶叶少拿点兑水还能再撑一年;

换季的衣服拿出来看看,倒腾倒腾还能再穿;

拼多多礼券以前看都不看扔垃圾桶,现在不仅逐字学习,认真评价——叮咚,三元到账。

大多数人不敢花钱,主要原因就两个,一,没钱。二,预期没钱。想想自己年轻的时候月薪八千支出一万,因为那时候总觉得明天会更好,钱没了自己还能赚。但如果预感自己会失业,即使当下赚得再多,也会相对谨慎。

然而,更让人心惊的不是预期的下降,而是在我不断降级消费的过程中,意外地发现这些改变对我的生活影响并不大。这让我开始发愁,如果每个人都意识到很多消费不是必需,而只是被市场创造出来的“伪需求”,那国家未来的消费还能复苏吗?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真的那么重要吗?不喝就过不了秋天吗?

奢侈品包包真的就是高贵的象征吗?到底是包包服务你,还是你照顾包包?

培训班、课外班、艺术特长真的能保证成绩好吗?成绩好真的能保证赚大钱、有出息吗?

墓地的地段真就那么重要吗?葬在这个地方,比葬在那个地方证明了你更多的孝心吗?

结婚时,我非要大钻戒,感觉这玩意最能显摆幸福,老公费尽心力搞了个Tiffany,闪闪的煞是好看,没戴几次,手指就胖了,只好放在梳妆台里落灰。现在根本卖不了几个钱,这块石头,真就能证明我们情比金坚吗?

年轻上班时经过的燕莎商圈的霄云路8号,是全北京人向往的豪宅。 “高处俯瞰密不透风,林中却疏可跑马”,明明拒人于千里之外,偏偏又让你窥见一角。当人们望着这个高楼大厦开始遐想、羡慕、嫉妒……灵魂被抽走,也成就了这房子产生了魔力,卖出了几十万一平米的天价。但它本身,难道不就是一堆砖头吗?

一线城市脆弱的中产,曾经伸长了脖子,踮起了脚尖,努力接近光鲜亮丽的上流社会,即使很多东西买不起,也会特别想要买下来来证明自己买得起,然后在别人羡慕的眼光中获得成就感。“每年必游国外,只买顶级名牌”成了标配,希望通过消费昂贵的商品来标榜自己的与众不同。

当潮水退去,钱包见底,渐渐没有了攀比心,才能恍然大悟:自己不过是普通人一员,所谓高档物品也不过是日常之物。是自己为这些物品赋予了过多的意义。事实上,所有的繁华与奢侈“不过如此”。

渐渐地,人们的消费观念都开始转变,带动了更广泛的社会思潮的转变。欲望低了,消费就低了,生活更清心寡欲了,赚钱的动力没了,自然也就平凡了。别人都是星辰大海,自己过过小日子得了。世界是个草台班子,不想加班,不想拼命,犯不着,干嘛这么累,躺平不香吗,平静地过完一生不也挺好,非要做人上人?

当整个社会失去了这股子攀比的心气儿,你会发现,有时候对于国家而言,做人虚荣一点、要面子一点挺好的,这样才能促进经济的繁荣。一直以来,化个美美的妆是给别人看的,盛大的婚礼仪式是给别人看的,住的闹市豪宅是住给别人看的,吃个鹅肝鱼子酱也是给别人看的,花钱买的就是一种我比你好,我比你强的感觉。

但当每个人都意识到,自己没有什么希望,手里那点钱只够为自己而活的时候,理所当然,什么东西都卖不动了,消费主义被无情抛弃。

那个充满梦想与野心的年代真好啊,当时每个人都怀揣着无限欲望,充满了干劲儿,拼命往上走,拼命要阶级跃迁,整个社会才会充满了活力和热情,才能蒸蒸日上热热闹闹滚滚向前。

然而,当社会进入一种低欲望时代,当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平衡财务状况,当选择躺平的人逐渐超过那些奋斗的人时……我们可能需要再等待二三十年,等待这一轮经济周期过去,那种以攀比和炫耀为主导的社会思潮才会回归,那个热气腾腾的年代才会回归。

可惜那时我已经70岁了,我还会再见证那个辉煌的年代吗?或者,更重要的是,那时的我,还会对这样的辉煌抱有渴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