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兵”式访华:德国,慌了!

2024-04-17 388



3天跑了3个城市,4月14日重庆,15日上海,16日北京。


德国总理朔尔茨的中国行,用“特种兵式旅游”来形容,毫不为过。

不过,朔尔茨当然不是来玩的,此次访华,朔尔茨几乎是掏出了德国工业的家底班子:电机大厂西门子、制药集团默克和拜耳、车商奔驰和宝马等企业的高层。

可以说,德国最优秀的企业几乎都来了,而且是跟着朔尔茨一起玩“特种兵”。

为何来去匆匆?

可能从事国际投资、企业出海的朋友都明白:再不来中国考察,德国的工业4.0,就要变成0.4了……

01

2022年,朔尔茨成为疫情后首位访华的欧洲领导人。

那一年,世界汽车市场出现了一个标志性事件:中国汽车的出口量首次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二(2023年成了第一)

汽车产业,是德国的工业之本。

但现在,德国的这些优秀工业企业,却在“加速润华”。

一系列的数据和事实可以为证:

1、大众投资入股小鹏,BBA加速和中国新能源的绑定。

2、大众准备扩建安徽合肥的生产和创新中心,有近3000名中国工程师团队,大众将在中国研发设计全新的电动车。

3、德国最优质的化工企业巴斯夫,准备在广东湛江设厂。

4、阿迪达斯顶着美国的禁令,进口中国棉。

对此,德国《世界报》表示深深的担忧:

“从技术上讲,中国新能源车至少与大多数德国车相当,但就价格而言,它们有时要便宜很多。这是对德国核心工业汽车工业发起进攻的先兆……在不久的将来,工业产品浪潮可能会从中国蔓延到德国,企业和政界因此必须找到应对挑战的新答案。

用词之激烈,前所未有。

大众更是喊出了:“在中国,为中国。”

朔尔茨来中国,其实就是找答案来了——中国工业怎么就撼动德国了?




02

德国是一个极其依赖工业出口的国家,在2003-2008年,德国的出口GDP高居全球第一,德国约有1/3的就业是与出口相关的。


与此同时,德国8000万左右的人口,又远少于中、美、日。

由于贸易的长期顺差,德国人的小日子过得十分不错。

其中一些公司的国际知名度极高,比如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大众、奔驰、宝马、博世、巴斯夫、西门子、拜耳、采埃孚、莱茵能源……

2013年4月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德国打出了一张牌——“德国工业4.0战略”,将“德国工业标准”推向世界工业高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工业4.0”被认为是引领全球工业革命的关键。

所以长期以来,中国人一提到德国,就感慨:工业4.0牛逼!隐形冠军牛逼!

尤其是实力最雄厚的汽车业,村里老人看到二狗开着蓝天白云的宝马回乡过年,就知道他现在有出息了。

出口工业,是德国富裕之本,是国家竞争力之要害。

但现在德国面临的情况就是:

第一,德国上市企业市值逐年走低。

在2023年全球企业市值排名中,西门子、德国电信成了仅有的两家上榜的德国企业,而且排名都很靠后。

以大众为例,大众公司2022年营收2958亿美元,居全球第8位,但市值只有800亿美元,不到特斯拉的八分之一。


2022年底,德国公司跌出全球市值排名前100

第二,德国明星企业存在感越来越低。

德国公司名气虽大,但仅仅集中在工业领域,和中美相比,IT特色不足,新科技实力不足,“新质生产力”不足。

我们看这几年,几乎所有全球耀眼企业,都密集分布在IT、科技企业,就拿美国来说,市值涨得最快的,都是新兴产业,比如微软的人工智能、英伟达的芯片算力特斯拉的新能源车等等。

全球百大市值企业中,美国公司一般能占据约55-60个位置,中国大陆也有10多家企业,德国企业已经难觅踪影。

德国虽然专精制造业,但特长背后,往往是一众的短板,比如全球消费大品牌,德国几乎没有,倒是隔壁的法国有不少。

而且就连制造业这个本,在中国面前,也在渐渐失去优势。

第三,德国越来越离不开中国。

中国市场,是德国汽车企业的重心,过去,BBA三家德企的在华销量,多达其全球销量的30%-40%。

德国电视一台曾报道:“在中国售出的汽车要比全世界其他地方加起来都要多。大众40%的利润就来自中国。”

可以说是中国的白领用自己的血汗钱,给德国工厂的工人养老。

但现在,形势不一样了。

大众集团首席游说官施特格曾在一个采访中,直接将大众的命运与德国经济的命运绑定:

“与中国的合作不只对大众集团而言至关重要,对整个德国的经济也是如此。”

早在2017年,德国工商会(DIHK)就宣布,德国与中国的贸易总额首次超越了和美国的贸易额。

也就是说,中国已取代美国,成为了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



那时候,特朗普一边加速和欧洲脱钩,一边鼓动欧洲和中国脱钩。

但大众集团CEO迪斯却说:

“如果我们完全(从中国)撤出,第二天,德国2万名开发工程师中的1万名就可能会丢掉饭碗。大众汽车正在变得更加中国化。大众汽车的未来,将由中国决定。”

中国市场,是德国工业的出口所在。


在德国经济承压的情况下,加强和中国的合作,也就成了重中之重。

朔尔茨在和上海同济大学演讲互动中,也是跟中国学生打成一片,试图塑造友善的形象。





可以说,如果没有中国市场,德国的工人,将会面临资本家的“降本增效”。


而在这个情况下,大众、宝马这些企业,还在加速把产业迁移到中国来。

2015年起,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产业链完整,价格低廉,而且正在逐步放松对外资进入限制。

基于此,德国企业加速“润华”,2020年5月,大众集团投资10亿欧元入股江淮汽车,增持江淮大众股权至75%,获得公司管理权。

同时大众还投资了11亿欧元在中国电池供应商国轩高科上,买下了26%的股份。

德国“汽车教父”杜登霍夫教授说:

“基于对于中国的依赖,(德国)汽车公司一定会继续活跃在中国,(德国)政府也要接受我们与中国紧密联系的现实。”

翻译一下:为了赚钱,我们必须要润,德国政府不得不接受我们的润。



03

的确,站在企业的角度,没有人希望失去如此大的市场和如此廉价、成熟、稳定的供应链。

去年11月,大众高管对总部的员工释放风声,计划在欧洲裁员,把全球的生产成本降低100亿欧元。

“为了提高效率,我们必须缩减员工规模。”

一边是本土企业的裁员,一边是中国进口汽车的涌入,汽车工业一直是德国经济的支柱,创造了近80万个就业岗位。

但今天,中国已经撼动了这个产业格局。

还有一个细节,可能很多人也没注意到,中国家电的厂商美的,已经在2016年收购了德国的库卡公司,这是一家制造汽车生产线机器人的领先企业。

大众汽车在合肥新建的组装线,就是用的库卡机器人。

如果说,过去德国车企在中国生产的车,还有一些零件需要德国出口。

那么在未来,德国汽车企业可以在中国真正实现100%的零部件本地化。

距离大众汽车合肥中心不到50公里的地方,其竞争对手蔚来的第二家工厂已开工。


从装配线到设计交付,蔚来要比大众更先进。



相较于中国本土的新能源,市场上已经流传BBA的电动车是“杂牌车”的说法。

今天,德国汽车工业在中国的地位,已经不是领导者,而是追赶者。

可以说,德国企业在世界的地位,也只有SAP和西门子在强撑门面,传统工业强项已经不被资本市场看好了。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朔尔茨的访华。

此时,中国电动车、锂电池、太阳能板等“新三样”正有力挑战着德国和欧盟的传统所长。

而德国和欧盟却围绕着反核、环保、绿色等美国设置好的产业议题,找不到方向。

此外,俄乌冲突也正在一点一滴地抽欧洲的血,德国只能忍受北溪管道被炸的哑巴亏。

德国到底要怎么办?

朔尔茨的回答是:与其闭门造车,不如来中国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