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廊坊:发展农业供应链金融 引导金融机构开发“产业集群贷”等金融产品

2024-03-13 252

3月11日,廊坊市农业农村局发布《关于持续深化“四个农业”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1—2025年)》。其中提出:发展农业供应链金融,精准对接农业新型经营主体金融需求,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搭建覆盖“三农”全场景的金融支农综合服务平台,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网络。同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按照财政资金投入不高于30%的比例,引导金融机构开发“产业集群贷”“示范园区贷”“精品基地贷”等金融产品。




















关于持续深化“四个农业”促进农业高

发展行动方案(2021—2025年)


为巩固拓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年行动成果,进一步将“四个农业”的要求落到实处、引向深处,推动全市现代农业在“十四五”时期实现跨越式发展,制定本方案。


一、把握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省委九届十一次、十二次全会和市委六届十二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三农”工作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以农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核心,按照延长产业链、完善供应链、提升价值链的要求,突出特色优势产业,抓住关键环节,集中资源力量,以改革创新的思维和举措,着力推动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质量农业落地见效,加快构建特色鲜明、规模开发、高端带动、集群发展的新格局,加快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支撑,加快形成各县(市、区)农业主导产业和“一县一特、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比较优势,着力构建连片开发、规模经营、龙头带动、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新格局,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二)基本原则
坚持底线思维,确保粮食安全。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优质粮食作物,谷物努力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坚持理念创新,质量发展。把创新作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按照全产业链发展理念,系统梳理特色优势产业的长项和短板,着力延链补链强链,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发挥科技引领作用,增强农产品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增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新动能。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突出绿色发展理念,“以生态约束倒逼发展转型,以发展转型保障生态改善,坚定不移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节约利用资源,保护产地环境,提升生态服务功能,增强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推动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产业体系。


坚持消费引领,高端发展。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从供给侧、需求侧两端发力,适应消费、创造消费,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提高特色优势农产品竞争力。


坚持市场导向,高效发展。强化规划引领、政策引导和组织协调,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在产业发展、投资建设、产品营销等方面的主导作用,激活要素、激活资源,带动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市农业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明显深化、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升。全市畜牧、蔬菜、果品三大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稳定在80%以上,全市一产增加值年均增长2%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达到2:1以上;重点打造特色产业集群7个;建设产值超亿元农业产业强镇3个;乡村休闲旅游年接待游客1000万人次以上,综合收入超过30亿元。


科技支撑能力全面加强。到2025年,基本形成体系完善、创新能力强的农业科技服务网络。创新驿站全面发展,科研团队服务体系贯通市县乡村四级,实现特色优势产业科技服务全覆盖;特色优势产业种子育繁推取得重大进展,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智能装备水平大幅提升,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由87%提高到89%,特色作物机械化薄弱环节实现全面突破。


绿色生产方式基本形成。到2025年,基本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生产方式。年度压减农业用水1900万立方米以上。化肥、农药施用量保持零增长或负增长,农产品质量检测整体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秸秆基本实现全面综合利用,农膜基本实现全回收。


品牌竞争力显著提升。到2025年,基本形成农产品品牌、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品牌“三位一体”品牌体系,功能升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高效便捷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和深度通达的农村电商服务体系。全市农产品品牌由2020年的84个增加到120个,重点打造7个省级区域公用品牌、7个市级区域公用品牌,5个省级企业品牌、12个市级企业品牌。


产品质量大幅提高。到2025年,农业标准体系趋于完善,产品质量档次明显提升,“从农田到餐桌”全程追溯机制有效落实。全市农业标准化生产覆盖率提升到80%以上,“两品一标”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达到230个,农产品抽检总体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


二、明确发展重点

按照“规模化、集约化、融合化”发展思路,集聚科技、绿色、品牌、质量发展要素,集中打造:优质畜禽、精品蔬菜、优质果品、高端加工、现代种业(种苗)、特色粮油、特色食用菌及中药材等7个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每个产业集群以现代农业示范区为依托,以特色优势农产品为主导,以农业品牌为引领,促进产业向自然资源丰富、环境承载力大的区域聚集发展。从粮食生产、种业提升、创新平台、休闲培育、基地带动等关键环节入手,全方位打造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坚持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推进延链补链强链,构建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和骨干销售渠道,有力带动全市农业转型升级。


(一)优质畜禽。根据区域资源禀赋及环境承载能力,着眼全市现有产业基础,调优畜牧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突出畜牧业转型升级的总战略,以“优牧控畜”为总原则,发展都市型畜牧业。着力提高畜牧业市场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实现畜牧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转型,助力乡村振兴和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现代都市畜牧产业链条,满足区域内畜牧消费需求和周边高端畜牧消费需求。重点发展北三县牛羊屠宰加工业,充分发挥现有肉牛屠宰企业产能和屠宰分割技术,提高分割牛肉高端精品附加值。积极引导畜禽产业向南部县(市)转移,发展适度规模标准化生产,推进奶业振兴,稳定生猪生产,发展节粮型的蛋禽和肉禽(肉鸡、肉鸭和肉鹅)产业;壮大养殖和加工龙头,创新产业模式,创建知名品牌,优化资源要素,做大做强做优畜牧产业,逐步形成“一心:现代畜牧科技创新示范发展中心;两带:环京津现代畜牧业科技示范带、环首都绿色生态休闲畜牧带;四区:中部奶牛养殖示范区、中南部生猪家禽养殖示范区、北部畜产品加工示范区和南部蛋鸡肉禽高效养殖示范区”的发展格局。全市畜牧业整体竞争力稳步提高,畜禽产品总量保持稳定,提高畜产品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品牌化水平。到2025年,畜牧业总产值达到81亿元;肉类和禽蛋产量稳定在19万吨和10万吨,奶类产量努力争取达到31.8万吨。


(二)精品蔬菜。突出我市环绕京津区位优势,重点抓好高端精品蔬菜生产和净菜加工,推动蔬菜向设施化、精品化、产业化方向发展,着力打造环京津精品蔬菜供应基地和应急保障基地。通过建设高端设施、推广应用优良瓜菜品种与水肥一体化技术、落实标准化生产、加强品牌建设等措施,发展高端设施蔬菜生产。推动生产设施由传统简易棚室向高性能棚室升级,重点发展节地型、节能型、钢骨架、大空间新型棚室,增强设施基地综合生产和应急保障能力。集成推广蔬菜节水、熊蜂授粉等提质增效技术,以及防虫网、粘虫板、性诱剂等病虫害生态防控技术,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普遍开展蔬菜清洗、分等定级等产地初加工,提高即用净菜、即食净菜比例,配套健全冷链物流体系。培育固安原味番茄、永清套袋黄瓜、安次甜瓜、霸州芽球菊苣等24个品质优、售价高、销售好的高端精品蔬菜,溢价能力提升20%。到2025年,现代蔬菜示范区种植面积达到55万亩以上,名优品牌数量增长率提升10%。


(三)优质果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标准引领、品质保障、绿色发展、品牌彰显为指导,强力推进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提升全市水果产业经营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以三河福山大桃、广阳红桃、固安雪桃、安次富硒桃等特色品种为核心,着力打造廊坊桃品产业集群。以永清县三圣口、后奕、里澜城、别古庄等乡镇为重点,大力发展高品质露地鲜食葡萄;以固安县马庄镇、牛驼镇、礼让店乡、渠沟乡为重点,大力发展设施高端精品葡萄,着力打造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竞争有力、效益明显的葡萄产业集群。以安次区码头镇、霸州市煎茶铺、三河市燕郊镇为重点,集中建设廊坊优质梨产业集群。围绕品种升级、品质增效、品牌产业化发展目标,通过休闲旅游、梨电商大会、特色梨花节等形式,推动梨果产业向纵深发展。以三河市段甲岭、黄土庄镇、大城县臧屯镇、文安县大柳河镇为重点,不断优化品种结构,突出产品特色、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市场优势,集中建设廊坊苹果产业集群。到2025年,全市特色果品种植规模达到40万亩,其中示范园区种植规模达到4万亩以上,桃、葡萄、梨、苹果四大主导水果占全市水果种植面积80%以上。


(四)高端加工。围绕粮油食品、畜禽屠宰、果蔬(净菜)及制品、乳品四大农产品加工产业,布局农产品加工产能,推进农产品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延伸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等产业链条,着力发挥农产品加工业对特色产业的带动牵引作用。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引导大型龙头企业向产地下沉、向优势区聚集,推动农产品就近加工转化。鼓励农业企业发展“高精特新”产品,在优势领域率先突破,实现稳健提升。因地制宜,发展农产品初加工、主食加工、精深加工,支持兴建净菜加工、预制菜肴、即食菜肴等中央厨房项目。到2025年高端农产品加工业集群产值达到540亿元,建成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00家以上,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产业示范区6个。


(五)现代种业(种苗)。立足廊坊种业实际,坚持强优势、补短板、破卡点,统筹当前与长远、发展与安全、加强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强化种业科技支撑,支持种业企业做大做强,提升种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全市现代种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全市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做好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调查收集工作。实施特色种业创新工程,按照河北省农业农村厅部署,配合组建以西甜瓜为工作重点的种业创新联盟。2021年,育成适合北部冬麦区的节水小麦品种1个,引进筛选、试验示范“双高”大豆新品种1个,认定西甜瓜新品种5个。加强繁种基地建设,全市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达到2个,繁种面积1万亩以上。支持种业龙头企业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培育1家有一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种业企业,完善省、市级种畜禽场设施建设,以生猪、蛋鸡、奶牛和肉牛为重点,加快推进畜禽遗传改良,提升畜禽育种创新能力, 提高畜禽种质质量和供种能力。到2025年种苗种植面积达到0.17万亩,畜禽年供种能力达到3600万头(只、羽)。


(六)特色粮油。瞄准农产品需求中高端市场,聚焦特色粮油品种引进,特色粮油产品开发,特色粮油品牌培育和打造,进一步推进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专业化收储、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不断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延伸特色粮油产业链,切实提高种粮经济效益。从实际出发,培树鲜食玉米、黑小麦、薯类、高油酸花生、“双高”大豆等特色粮油产加销典型,通过示范效应,带动我市中南部农业大县成方连片发展特色粮油。扶持具有发展前景特色粮油产加销新型经营主体,加强特色粮油技术规程规范,发展订单农业,强化防灾减灾技术创新和应用,保持全市特色粮油品种不断增加、产量不断提升以及质量不断提高。引导和扶持特色粮油加工及销售的标准化、品牌化,通过政策和技术支持,帮扶企业不断扩大品牌影响力,提高特色粮油市场影响力,占领京津和廊坊周边中高端市场。到2025年,全市特色粮油发展到40万亩,打造5个以上高端品牌。


(七)特色食用菌及中药材。强化产前菌种选育和集约化制棒弱项,补齐产后贮藏加工短板,推动食用菌产业整体实力提升。持续优化食用菌生产品种,促进适宜品种向优势产地聚集。以香河县蒋辛屯镇、永清县瓦屋辛庄为中心,重点发展香菇、花菇、双孢菇等精品食用菌。加强地头预冷和贮藏设施建设,发展烘干、冻干等初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以文安县赵各庄镇、大城县里坦镇、永清县刘街乡为中心,重点发展苦地丁、益母草、防风、射干、香菊等中药材品种,进一步加强基地建设,优化栽培种类,提高管理技术,加强病虫害生态防控,强化产品质量安全。到2025年全市食用菌和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26万亩,全市食用菌产量达到3200吨,总产值达1000万元。


各级各部门坚持上下联动、分级打造。市级重点抓跨县域发展的大品种、大产业、大集群。县级重点抓跨乡域发展的品种、产业、集群。乡镇大力实施“一乡一业”战略,培育区域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市场竞争力强的区域特色优势产业,推动发展产业强镇,引导形成“一村一品”。


三、抓住关键环节

按照全产业链打造、全价值链提升的思路,将科技、绿色、品牌、质量元素融入生产各环节,实施10大工程,打造一批科技高端、标准高端、品质高端、品牌高端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和高端精品农产品,带动全市特色优势产业集聚集约发展。


(一)粮食生产稳定工程。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认真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和小麦最低收购价、农作物大灾保险等政策措施,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切实做到应播尽播,不抛荒撂荒,确保粮食面积稳定。加强种质资源创新和新品种、新技术研发推广,提升粮食生产科技含量。加强草地贪夜蛾等重大病虫害监测防控和灾害性天气的防御工作,确保粮食产量稳定。继续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推行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提升耕地地力,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和防止耕地“非粮化”,做好耕地利用保护工作。有效改善土壤环境,补齐耕地质量短板,夯实高端精品生产基础。开展质量监测与治理修复,推进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深度调查,落实风险管控措施,实施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提升土壤肥力。积极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提高土肥保产提质能力。建设高标准农田。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精品农产品生产基地率先加强和改善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已建成的农业基础设施和高标准农田查漏补缺并建立长效维护机制。到2025年,新建高标准农田6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0万亩。


(二)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立高效种业创新平台,作为良种联合攻关,依托西甜瓜种业组建西甜瓜种业创新联盟。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加大种质资源普查收集力度,推动资源登记交流共享平台建设。围绕特色优势种业,加强种质资源挖掘,引进国际先进种质资源,丰富资源类型。加强现代种业基地建设。加强良种繁育基地、育种场和优势制种基地、种畜禽场建设,全面提升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信息化水平。构建市、县农作物新品种展示评价体系,每个县(市、区)建设新品种展示评价基地。积极打造在全国具有领先水平的育繁推一体化龙头企业,每个产业集群培养引进国内外种业科技领军人才和育种攻关团队。到2025年,特色优势产业种子繁育基地面积达到3万亩以上。


(三)创新平台建设工程。瞄准特色优势产业关键环节,引入人才、技术等优质资源,加强原始创新和成果转化,实现农产品生产由要素驱动向科技驱动转变。打造协同创新平台,深化与中国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等京津优势科技资源合作,加快形成“京津研发、廊坊中试、就地转化、率先推广”的协同创新机制。加强农业科技引进、示范、推广,提档升级农业科技园区、星创天地,培育拓展新动能。全面推进农业创新驿站建设,新建4个省级创新驿站,把驿站打造成农业科技创新要素聚集地、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园和特色产业发展引领区。加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实行挂牌服务,建立覆盖所有乡村、服务到项目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到2025年,主推技术覆盖率保持在95%以上。强化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农技推广职能,改善技术服务设施和条件,积极吸纳优秀涉农大学生,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强化新型科技特派员服务支撑,实现全市乡镇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服务全覆盖。


(四)农产品质量提升工程。落实生产主体责任,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纳入标准化管理轨道,用高标准打造优质产品,以高品质占领高端市场。健全产品标准体系,坚持无标建标、有标提标、全链创标,到2025年组织修订市级以上农业地方标准15项以上。强化标准转化、推广、应用,特色优势产业全面实现标准化生产,全市农业标准化生产覆盖率提升到80%以上。鼓励“两品一标”认证,实施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行动,强化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培育,推行生态循环生产方式,提高全程质量管控能力,到2025年,全市“两品一标”农产品发展到230个。加强质量监管,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建立健全“从农田到餐桌”全程追溯机制,高端精品中的蔬菜、水果、食用菌、禽蛋、水产、畜禽屠宰等生产主体要全部纳入市食用农产品追溯体系平台。加大风险监测和监督抽查力度,每年全市定量检测7200批次以上。强化冬奥备选基地培育和动态监管,确保供奥农产品质量安全。


(五)绿色生产推进工程。推进特色优势产业清洁生产,打造绿色优质农产品,推动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农业发展格局。大力发展农业节水,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精品农产品生产基地等全面推广喷灌、滴灌、微灌等水肥一体化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实现小麦节水品种全覆盖。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大力推广优质肥料和高效施肥技术,到2025年,主要粮食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5%以上。强化农药减量控害,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绿色防控产品,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主要农作物统防统治覆盖率分别达到60%和50%以上。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大力开展畜禽粪污处理设施装备提档升级行动,畜禽规模化养殖场设施建设比例保持100%,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5%。抓好秸秆综合利用和农膜回收,到2025年,基本实现秸秆全面综合利用。鼓励特色优势产业全部使用0.01毫米标准地膜,基本实现农膜全回收。


 (六)休闲农业培育工程。大力发展名优果品、高档蔬菜、观光旅游和休闲采摘,建设中心城市周边绿色生态保护区和市民休闲度假区。打造休闲农业精品线路,推进农业与休闲旅游、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采摘游、农家乐、休闲农庄等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围绕“重点节假日”,结合季节特点集中开展“春观花”“夏纳凉”“秋采摘”“冬农趣”四条精品线路宣传推介活动。组织推介和评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企业,创建一批标准高、影响大、口碑佳、游客多、效益好的休闲农业品牌,发挥对各地休闲农业发展的示范引导作用。引导现有星级园区充分发掘本地文化、民俗、生态资源,按照“一园一主题、一园一亮点”的要求,对已评定的星级园区进行“提档升星”,推动休闲农业特色化发展。注重品质提升,坚持个性化、特色化发展方向,重点打造5条知名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提升服务水平,引导和支持乡村休闲旅游规范化管理、标准化服务,实现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全市休闲农业接待1000万人次以上,综合收入30亿元以上。


(七)廊坊品牌打造工程。立足重点特色优势产业,提升廊坊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让廊坊农产品摆上国内外消费者的餐桌,在市内市场形成明显优势、在省内市场形成比较优势、在国内市场形成品牌优势。打造高端精品,依托特色优势产业,筛选一批名、特、优、新农产品以及具有传统影响力的产品,在品种、外观、口感、营养、文化内涵、生态环境、储运保鲜等方面,实行全链条标准化管控,生产具有突出优势的精品农产品,满足高端消费群体差异化、个性化需求,提高附加值,实现高收益。到2025年,全市培育高端产品品牌83个。强化品牌设计,精准定位目标市场和消费群体,借鉴工业设计理念,强化农业品牌创意塑造。每年参加“农业品牌创新创意大赛”“品牌专家专题对接会”“品牌设计展”等相关活动,提升品牌形象、辨识度。加强品牌宣传,利用央视和新媒体等优势平台,每年参加品牌代言、社会评选等各类推介宣传活动,扩大“廊”字号农产品市场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开展精准营销,瞄准个性化消费需求,每年参加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品牌行活动,在北京实施品牌农产品“六进工程”,创新品牌营销方式。


(八)农产品基地带动工程。以特色优势产业规模化种养基地为基础,依托龙头企业,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建设“生产+加工+科技”的园区基地,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高地。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紧紧围绕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依托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现代农业园区,打造25个种植业示范区、32个畜牧养殖示范区、6个农产品加工现代农业示范区。每个示范园区以提升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目标,重点加强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生态链、利益链五链建设。积极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优化农产品加工产业布局,统筹产地、加工基地和销售区,引导大型农业企业向产地下沉、向优势区聚集、向中心镇(乡)和物流节点聚集,逐步改变加工在城市、原料在乡村的状况,到2025年,培育60个省级重点龙头企业、7个年产值超10亿元、3个年产值超100亿元的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业产值持续增长。大力发展“中央厨房”加工。瞄准大中城市市场需求,支持兴建净菜加工、预制菜肴、即食菜肴等项目,在京津、雄安新区及大中城市周边布局培育3个主食加工(中央厨房)供应基地。打造农业产业强镇,引导农产品加工物流等产业向中心镇(乡)聚集,吸引资本聚镇、能人入镇、技术进镇,建设一批专用原料生产、集约加工转化、紧密利益联结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强镇。


(九)经营主体壮大工程。推进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抱团发展,实现资源和资产的有效利用,不断提高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体系。加快家庭农场培育力度,将专业大户、种养大户等规模经营户纳入家庭农场管理与服务体系,深入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和国家、省、市、县示范社“四级联创”行动,积极推进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扩面升级。引导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经营模式,重点发展壮大50个示范联合体,构建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支持规模经营主体通过订单、入股、合作等方式,带动农户分享全产业链经营收益。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生产者,批发市场、物流基地、第三方仓储等流通中介,以及集团消费、餐饮宾馆、连锁超市等销售终端,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提高产销对接效率和应急供应能力,7个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全部建立产销合作联盟。到2025年,全市培育示范家庭农场200家、农民合作社市级示范社200家、托管服务组织800家。


(十)流通体系健全工程。打破阻碍农产品流通的各种桎梏,实现生产供给与市场需求的有效衔接,让廊坊农产品一步到位融入现代化流通体系。大力发展仓储保鲜,结合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在已建11个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基础上,到2025年累计建成30个产地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基本实现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省级以上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全覆盖。在环京津和大中城市周边,选择3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基本建成与产地仓储保鲜设施相衔接、与京津及市内大型商超相对接的鲜活农产品冷链流通系统,进一步扩大我市鲜活农产品销售范围。拓展线上新渠道,充分运用河北农产品产销对接平台,发布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目录,实现线上下单、线下配送。利用京东、淘宝网“河北农特产品馆”和扶贫832网络销售平台,每年组织廊坊名、特、优、新农产品和扶贫产品上线销售。建立电商清单推送制度,汇总整理国内知名电商企业名单推送给生产经营主体,并指导生产经营主体入驻国内大型电商平台和自媒体平台,通过直播带货、融媒体宣传、短视频推广等形式,推动网络营销。创新对接模式,以京津等一线城市为重点,每年组织企业、基地、合作社开展农商、农批、农网精准对接。组织“菜篮子”产品应急保供基地与北京物美、京客隆等大型连锁超市建立稳定产销关系,开展地头直销、产地直供、物流配送等新业务。每年组织我市优质农产品参加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大型展会,举办品牌专题推介活动。


四、强化政策支撑

(一)强化招商引资。规范有序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业领域项目。鼓励各县(市、区)结合当地实际,设立财政资金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市场化运作的乡村振兴基金,统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高标准农田建设、产业融合发展等进行整体化投资。开展农业大招商活动,重点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按照延链补链强链要求,谋划制定产业招商地图,建立招商项目库,组织开展“一对一”“请进来”“走出去”等多样化招商,积极参与河北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大会,京津冀蔬菜、果品等产业发展大会。


(二)强化金融(保险)支农。利用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按照不超过其当年贷款平均余额的2%给予费用补贴。用好省、市、县每年安排的企业挂牌上市融资奖励资金、支农再贷款专用额度,鼓励符合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挂牌上市融资,加大对农业结构调整重大项目融资支持。发展农业供应链金融,精准对接农业新型经营主体金融需求,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搭建覆盖“三农”全场景的金融支农综合服务平台,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网络。落实好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稳步推进农业保险“扩面、提标、增品”,引导和支持保险机构开展农业保险产品创新,推动建立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满足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多元化风险保障需求。以特色优势农产品为重点,支持和引导市县开展特色农业保险,积极争取省级对保费补贴的奖补资金。推进农业保险与信贷、担保、期货(权)等金融工具联动,通过农业保险的增信功能,缓解农户“贷款难”“贷款贵”问题。


(三)强化财政支持。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深化“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方式,赋予各县(市、区)最大自主权。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分阶段逐步提高用于农业农村的投入比例的有关政策。优化涉农资金使用结构,加大整合力度,集中支持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特色精品基地、农业产业强镇、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等大项目。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按照财政资金投入不高于30%的比例,引导金融机构开发“产业集群贷”“示范园区贷”“精品基地贷”等金融产品。在防范政府债务风险的前提下,鼓励各县(市、区)在新增政府债务限额内,依法合规使用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公益性项目。


(四)强化用地保障。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成果在土地流转、土地托管、惠农政策落实等方面的应用。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的前提下,用足用好设施农业用地政策。新编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乡村农业产业发展用地。对利用收储农村闲置建设用地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给予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奖励。市级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安排至少10%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保障乡村重点产业和项目用地。


(五)强化人才支撑。强化高层次人才引进,以院士工作站(联系点)、农业试验基地、农业重点实验室、农业创新驿站、产业技术体系为平台,积极引进各方面高层次专家,参与重大农业科技研发推广。支持各方面农业科技人才带项目、带资金、带成果到廊坊落地转化。以创新团队、农业创新驿站为平台,积极引导涉农专业毕业生、青年科技骨干驻驿站、进园区、下基地,开展科技研发和农技推广工作。建立健全以服务质量、创新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调动科技人员服务农业积极性。实施基层农技人员能力提升工程,以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为抓手,加强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的培训,引导土地流转、产业扶持、人才奖励、金融保险等政策向高素质农民倾斜,鼓励和支持农民工返乡创新创业。


 五、强力组织推进

(一)强化组织领导。市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要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强化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重大项目推进力度,做好组织协调、动态管理、监督检查、考核评价等工作。市县分别明确区域布局、重点产业、重点方向、重点任务,逐级逐产业制定高质量发展推进方案,形成上下贯通、方向一致、有机衔接、多级联动的推进体系。局长任指挥长,各产业分别由一名处级领导牵头,统筹推进。各成员单位要在项目立项、用地保障、资金整合、人力资源、科技支撑、市场流通、标准品牌、行业指导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形成合力推进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各县(市、区)要将目标细化,严格落实责任分工,协调解决推进中的问题,有效推动落实。


(二)严格督导考核。各地要把持续深化“四个农业”、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每年制定推进计划,将重点任务和具体措施分解到季度,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制定工作推进时间表、路线图。对已确定的重大工程项目,要逐项建立工作台账,实行动态管理,确保实施进度和效果。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会同市直有关部门,定期开展工作调度、督导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把“四个农业”发展成效纳入乡村振兴考核重要内容,年末逐级进行考核。对成绩突出的县(市、区)通报表扬并在下年度项目资金安排上予以倾斜,对落实不力、未完成任务、排名靠后的县(市、区)进行通报。


(三)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宣讲、培训和各类新闻媒体,在市县乡村各级全面宣传发展“四个农业”的方针,指导各级干部职工把思想凝聚到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上来,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把行动融入到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来,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积极参与省农业农村厅组织的果王、菜王争霸赛等系列活动,营造你追我赶、创业创富的浓厚氛围。每年围绕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筛选可推广的典型案例,集中宣传推介,促进工作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