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扩容!中国第一个1亿人口“大城”,来了
2024-02-29
709
在中国所有的都市圈中,唯有以上海为核心的都市圈,被冠以“大”字。无论是从区域面积、人口数量,还是GDP总量来看,上海大都市圈都远超国内其他都市圈。“上海大都市圈”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16年,根据这年公布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未来将构建上海与苏州、无锡、南通、宁波、嘉兴、舟山等地区协同发展的上海大都市圈,形成90分钟交通出行圈,突出同城效应。”到了2022年,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联合印发《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上海大都市圈的范围明确为包括上海、无锡、常州、苏州、南通、宁波、湖州、嘉兴、舟山“1+8”市域行政区域。相比之前,多了常州和湖州2个成员。而根据2023年年底刚发布的《上海大都市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上海大都市圈范围有望再次扩容,新纳入杭州、绍兴、泰州和宣城四座城市。
至此,上海大都市圈成为全国首个一口气跨了三个省级行政区的都市圈,囊括了上海,江苏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泰州,浙江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宁波、舟山,以及安徽宣城,形成了“1+12”格局。
根据地方统计局,上海大都市圈仅陆域总面积就近10万平方公里,远超毗邻的南京都市圈(2.7万平方公里)和最大的国家级都市圈——重庆都市圈(3.5万平方公里)。即便放眼世界,上海大都市圈也足够“大”。相当于3个纽约大都市圈(由纽约、康涅狄格、新泽西3州31个郡县组成)和8个东京大都市圈(含东京、神奈川、千叶、埼玉“一都三县”)。不只是面积大,从人口规模上看,上海大都市圈也大得令人咋舌。根据各地统计公报,上海大都市圈13城总人口达到了1.028亿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3%,长三角总人口的50%。按照2023年的数据,上海大都市圈13城的GDP达到了惊人的17.5万亿元。也就是说,上海大都市圈以全国1%的面积贡献了全国14%的GDP总量。这个数值不仅远高于经济第一大省广东(2023年GDP为13.56万亿元);放在全球,甚至接近第七大经济体——法国的经济体量。而且,上海大都市圈还是全国拥有万亿GDP城市最多的都市圈。截至到2023年年末,我国已经有26座万亿GDP城市,其中上海大都市圈就占据了7座,包括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杭州和宁波,成为万亿GDP城市最密集的地方。不仅如此,上海大都市圈任何一座城市拿出来,都非常能打。上海是我国经济的第一大市,苏州是全国第三大工业城市;无锡则被誉为半导体界的“一线城市”,它和上海、苏州一道,奠定了上海大都市圈全国集成电路产业高地的地位;而杭州是数字经济第一城,常州则是重要的新能源汽车基地,南通的建筑业稳居全国地级市首位,宁波是全国隐形冠军企业之城……同时,上海大都市圈拥有巨大的科创资源优势,坐拥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全国约1/4的“双一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022年研发经费投入整体超过6000亿元,占全国的1/5。可以说,上海大都市圈是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也是长三角地区经济发真的主要驱动力和引擎。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上引领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增长。事实上,在2019年之后,各地围绕省会城市、中心城市,甚至副中心城市规划了很多都市圈。截至目前,长三角就诞生了6大都市圈——除了上海大都市圈外,还有杭州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和宁波都市圈,其中南京都市圈和杭州都市圈都是国家级都市圈。
如果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这几大都市圈出现了相互重叠的现象。例如,杭州、苏州、宁波分别是各自都市圈的核心城市,但同时又是上海大都市圈的成员;而像无锡、常州、嘉兴、湖州、绍兴、芜湖等城市均跨越了2个都市圈。虽然看起来错综复杂,但这也带来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在长三角,想要打造强省会并不容易。浙江的地级市,既可向上海靠拢,也可向本省的杭州汇聚;安徽的地级市,既可从属于合肥,也可与南京合纵连横;江苏的地级市,即便远离南京,也不会担心被孤立,因为有上海这一超级中心。而在这些都市圈成员中,有一个城市尤其令人感到意外——安徽宣城。宣城不仅是上海大都市圈的座上宾,同时还被纳入南京都市圈,近期还在积极申请融入杭州都市圈。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四线小城,居然能获得三大都市圈的青睐,这在整个长三角地区都是极为罕见的现象。要知道,在上海大都市圈内,宣城的经济体量与其他城市根本不在一个量级上。2023年,宣城GDP
1951.9亿元,在安徽16个地级市中排名倒数;而且还是唯一一座非江浙沪的城市。首先,作为安徽向东融入长三角的桥头堡,宣城的地理位置极佳,是安徽省唯一一个同时与江苏、浙江两省接壤的地级市,是安徽离江浙沪最近的城市。它北接南京、东临杭州,还比邻无锡、常州、湖州等上海大都市圈成员。同时,宣城还地处长三角地理中心和沪宁杭合四大都市圈辐射交汇中心,是长三角中心区27个城市之一。随着沪苏湖高铁2024年开通后,宣城将与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长三角核心城市全面实现1小时高铁通勤。从产业发展来看,作为宣纸之乡,宣纸是宣城的特色,也是“王牌”产业。一个计划总投资8亿多元、规划面积2.83平方公里,安徽省首批省级特色小镇、世界唯一的宣纸小镇落成,全力推动宣纸产业做大做优做强。不仅如此,宣城还形成了以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为主导的“2+3+4”产业体系,与长三角其他核心城市形成产业联动。从汽车零部件产业来看,宣城是安徽三大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之一,现有汽车零部件企业600余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308家,占全省总数近1/5。从新能源产业来看,宣城2023年产值可达430亿元、增长55%,正在打造“中国异质结光伏之都”。其中,预计到2025年,华晟新能源将在宣城建设超过20GW异质结全产业链产能,产业链年总产值达到450亿元。而无论是汽车还是新能源产业,都是目前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的重点发展对象。宣城全域纳入上海大都市圈将进一步提升都市圈的产业配套能力。因此,尽管宣城GDP总量不高,但从地理位置以及产业发展潜力来看,被纳入上海大都市圈也无可厚非。宣城的加入将极大地丰富长三角综合经济发展的特色,地方经济发展的优势与上海龙头优势形成互补。与此同时,宣城也将有更多机会承接上海的产业转移和配套服务,促进本地经济的发展和转型升级;其次,将能够更好地分享上海的人才、技术和信息资源,提升本地创新能力和城市品质。也就是说,随着上海大都市圈动态扩容,未来只要具备发展潜力、能与都市圈形成优势互补的城市,或许都有机会被纳入上海大都市圈。然而,在国家推进超大特大城市瘦身健体,严控中心城市规模无序扩张的背景下,上海大都市圈为何能够一再扩容?在国家共同富裕的大政策背景下,进行长三角一体化运营,使得上海大都市圈可以转变为高质量经济发展的都市圈,由上海作为经济龙头来带动圈内发展弱于上海的地区经济的发展,更好地实现长三角一体化、共同富裕的国家战略。众所周知,江浙沪地区是国家共同富裕的重要试点地区。而跟其他都市圈相比,上海大都市圈内的城市也发展更加均衡。从GDP来看,上海仅贡献了上海大都市圈27%的GDP。相比之下,成都则一家独大,占据了整个成都都市圈80%的GDP,武汉都市圈也大致如此。这也可以看出,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以及长三角龙头城市,上海的特点不仅不是虹吸,反而成了辐射。此外,上海大都市圈的核心城市近年来实现了快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具备了进一步向外辐射的能力。上海的金融、商贸、物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中心之一;苏州的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等产业集群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竞争力;杭州的电商经济以及数字经济在全国首屈一指;无锡则是中国著名的科技创新中心和物联网产业发展中心;宁波单项冠军隐形企业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如今 ,随着这些圈内核心城市的飞速发展,作为我国区域发展的“能级之星”,上海大都市圈能够带动长三角更多地方实现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