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主席释放罕见信号,对中国有何影响?

2024-01-17 389

经历了数十年来最激进的加息周期后,2023年年底,美联储终于迈出了关键一步,将降息提上了日程,令外界惊讶不已。

2023年12月,彼时美联储连续三次维持利率不变,但利率决议后公布的点阵图显示,官员们预计2024年将降息三次、每次25个基点。随后,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更是意外释放“鸽派”信号,他表示:讨论降息的问题开始“进入视野”。


今年1月3日,美联储发布2023年12月货币政策会议纪要。与会者对通胀路径的乐观情绪增强,认为“取得的进展明显”,如果这种趋势继续下去,他们愿意在2024年降息。但值得一提的是,会议没有提到降息的时间表。


外界曾一度预计3月降息。不过,1月初,美联储最担心的事发生了:美国最新披露的通胀数据全面超预期,11日最新CPI数据也超过预期。美国克利夫兰联储主席美联储梅斯特明确表示,3月降息可能为时过早,需要看到更多通胀回落的证据。


整体来说,美联储降息将给中国带来利好,缩小息差可以让资本从美国流向中国。降息对全球经济则是喜忧参半,对于欧美来说,降息可能是正常的经济软着陆,也可能是硬着陆后被迫降息,这样高通胀没有解决,叠加再次宽松,可能会出现滞胀的情况。但如果经济软着陆,利率降低同步于通胀率降低,那么全球经济将出现再次繁荣,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体将有较高的增速。


图: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  杰罗姆·鲍威尔


资本市场“鹰气”再现

美国达拉斯联储主席洛根上周末警告称,美联储可能需要恢复上调政策利率,以防止近期长期国债收益率下滑再度引发通胀。她在最新讲话中表示,“鉴于最近几个月金融环境的缓和,我们还不应该排除再次加息的可能性。”


虽然在此前2023年的12月份,美联储官方传出的口风整体上“鸽声嘹亮”!鲍威尔也称“降息进入我们的视线,开始讨论降息的问题。” 但在通胀水平上,美联储对2024年的预测仍然略高 (预计第四季度2024年的个人消费支出物价指数增长为2.4%)。因此,市场对美国降息预期或过高且过快。


北京时间1月11日晚间,美国劳工部公布了美国2023年12月CPI数据,其中显示,美国12月CPI同比上涨3.4%,超出预期的3.2%;12月核心CPI同比上涨3.9%,超过预期的3.8%。数据公布后,互换合约定价显示,市场对美联储3月、5月降息的预期概率下降,预期的今年合计降息幅度回落到约140个基点。


受此影响,隔夜美股上演“惊险一幕”,三大指数早盘集体跳水,纳指一度跌超1%,道指一度重挫270点,但随后,三大指数集体反弹,收复全部失地,截至收盘,道指涨0.04%,纳指收平,标普500指数跌0.07%。另外,美国CPI打压降息预期,也打击了欧洲市场,泛欧股指连跌三日,欧洲斯托克600指数刷新12月13日以来收盘低位,主要欧洲国家股指周四齐跌,英股连跌三日。


美国当前的经济数据暗示通胀前景仍存在风险。1月5日,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去年12月非农就业人数增加21.6万人,远高于预估的增加17万人,去年11月增加17.3万人。美国去年12月失业率为3.7%,好于预期的3.8%,去年11月为3.7%。此外,去年12月平均时薪环比上涨0.4%,同比涨幅为4.1%,也高于市场预期。


从短期来看,美联储仍将维持紧缩货币政策,确保顽固通胀问题彻底解决。从中长期看,美联储开启降息、停止缩表已是大势所趋,只是时间尚不确定,抗通胀“最后一公里”的艰巨程度将决定货币政策转向的速度。在数据依赖模式下,未来货币政策仍面临重重不确定性,美联储仍将继续“打太极”,根据经济形势随时调整政策路径,美联储点阵图和市场预期未来都会继续修正。


美联储降息背后潜藏的海啸


诸多学者在预测2024年经济市场的时候表示,2024年美国“降息”或成定居,这是美联储放出的信号:一是看美国民众和企业是否能承受住“高息”政策带来的压力,“降息”意愿有多强烈;二是试探全球其他国家的反应,是否会根据美国“预期政策”做出相应的举措,如果这些举措是符合美国预期的,那就“降息”,如果不符合,美联储可以继续维持目前水平或者继续加息;三是美国货币政策溢出效应愈发明显,我国的货币政策在调整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其他国家货币政策调整想匹配,尽量减少对我国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冲击压力。

如若美联储降息,势必会在全球范围内产生海啸一般的连锁反应。从经济角度看,降息对中国是利好,因为中国在之前一直采取低利率政策,中美利率差较大,而降息能够缩小息差,从而让资本改变流向,从美国流向中国。降息对全球经济喜忧参半,对于欧美来说,降息可能是正常的经济软着陆,也可能是硬着陆后被迫降息,这样高通胀没有解决,叠加再次宽松,可能会出现滞胀的情况。但如果经济软着陆,利率降低同步于通胀率降低,那么全球经济将出现再次繁荣,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体将有较高的增速。


股票方面,美联储降息可能提高全球投资者对风险资产的偏好,包括中国股票。这可能导致中国股票市场上涨;外汇方面,降息可能引起国际投资者对新兴市场的关注,包括中国。外资流入可能提振中国股市;汇率方面,如果美联储降息导致美元贬值,可能增加人民币对美元的相对价值,导致人民币贬值。中国政府的货币政策和市场预期也会影响人民币的表现,人民币贬值可能提高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有利于出口。中国同时也是大宗商品的主要消费国,人民币贬值可能提高大宗商品的进口成本,但同时也可能刺激对出口的需求。资金的流入也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压力上升。中国政府可能需要通过货币政策和其他手段来平衡通货膨胀风险。

另外,美国加息对全球及我国经济的影响已经呈现了。假如2024年“降息”,首先是提高了美国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对全球供应链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对我国市场肯定会造成冲击,强链补链的工作还需加强;其次是美国降息后对美国之外的其他国家的货币政策产生影响,政策溢出效应叠加地缘政治,会对全球经济有重大影响。再者,目前国际经济已经形成了以“美联储加息降息”为核心的国际金融周期,中国需要根据自己的经济发展目标开展相应的“顺周期”和“逆周期”调节。


国际形势复杂度升级


2023年初市场对经济基本面的普遍判断是“中国疫后复苏与美国加速衰退”,但从最终结果看市场预期存在偏差,全球两大经济体的信用周期与货币政策施政未能有效同步。摆脱疫情束缚后发达经济体多采用持续性货币紧缩政策遏制通胀势头,但逆全球化趋势下通胀韧性超出以往水平。经济、政策周期错位下中美货币政策取向背离,美国积极的财政政策部分抵消加息影响,有效支撑政府、家庭支出,成功避免了经济的硬着落,但中国经济多期叠加,发展恢复缓慢,房地产与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成为限制经济动能释放的主要因素。国内权益市场表现不振,强化固收类产品配置价值,债券市场阶段性调整但不改牛市底色。


在议息会议后的新闻发布会上,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再度伸出“鹰爪”,其表示决策者在货币政策会议上根本没有讨论降息问题,政策制定者在抗击通胀方面不应放松警惕。需要薪资数据来更清晰地判断通胀形势,但从现有数据来看,薪资压力并没有下降。与此类似的是,英国央行也直言,即使货币政策收紧导致劳动力市场走软,并对经济活动构成压力,但眼下的核心通胀指标仍持续较高,货币政策可能需要在较长时间内处于限制性的状态。如果有证据表明通胀压力会变得更加持久,就需要进一步收紧货币政策。

欧元区和英国通胀比美国更具粘性,人们对全球“降息大潮”的期望也受到打击。随着欧洲多国减少了对能源成本的支持,欧元区通胀反弹。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12月,欧元区调和CPI初值环比上升0.2%,而去年11月下降了0.6%。2023年12月调和CPI初值同比上升2.9%,较去年11月2.4%的终值反弹了0.5个百分点,结束了连续多月走低的势头。


日本经济相对于全球经济形势呈现向好趋势。通胀连续19个月超过央行设定的2%目标,日本央行两次放宽收益率曲线控制政策(YCC),企业大幅涨薪,环东京圈房价回升,日本经济走出长期通缩泥潭。


印度得益于服务业崛起、制造业转型和外资的涌入,经济增速领先全球主要经济体,2023年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7.1%。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强劲,劳动年龄人口红利释放,服务外包等优势,有效支撑国际产业转移。




当前国际政治局势动荡,全球产业链重构、逆全球化趋势持续成为新常态,进入2024年,降息之路“重蹈覆辙”的风险更加需要警惕。如果各大央行过快转向,通胀担忧可能卷土重来。但如果维持紧缩政策过久,也可能会拖累经济陷入衰退。市场的押注倾向后者,在通胀压力迅速缓解之际,多家央行就物价压力持续问题大喊“狼来了”,可能将会犯下与当初相反的过错。面对紧缩过度和紧缩不足的双重风险,“走钢丝”并不容易,需要艰难掌握平衡。未来将有更多央行加入,全球“降息大潮”可能只是时间问题。2024年除日本央行外的全球主要央行可能会普遍进入降息周期,届时将形成新的政策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