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中心是港岛最高建筑,也是维多利亚港的标志性景观,中金的香港办公地点就位于此。来源:视觉中国
1月5日周五晚间,头部券商中金(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公告股东减持股份计划,股东“海尔金盈控股”计划在未来三个月内,减持不超过2%股份。在2023年中报,海尔为中金第三大股东,持股4.2%。
海尔方面已经四次减持中金股票,套现74.18亿元。如果按照1月5日市值计算,此次减持金额超过35亿元,累计减持将超百亿。
周末结束后开市的1月8日,中金股价大跌5.87%,一天时间市值蒸发103.3亿元,总市值掉落中信建投之后,位列A股券商第四。
这次减持的主体 “海尔金盈控股”是谁?
在家电王国背后,海尔有其金融嗅觉。从1996年“海永亨”的城市信用社开始,到2014年成立海尔金控,再到2020年卡位IPO入股中金。海尔一路走来,涉足银行、保险、信托、证券、融资租赁、小额贷款、消费金融、金融保理、PE、VC、第三方支付、财富管理平台、清算平台、资产交易平台、P2P、消费金融等一众金融业态,总资产超千亿。
但政策风向发生了变化。2020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金融控股公司准入管理的决定》,同日央行发布《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要求“未经央行批准,不得登记为金融控股公司,不得在公司名称中使用金融控股、金融集团等字样”。
嗅觉一贯灵敏,“海尔金控”随之调整。
2021年6月,位于义乌的上市公司小商品城(600415.SH)与海尔金控签订《股权转让协议》,海尔金控以4.49亿元出售了其互联网支付牌照——快捷通。
2021年12月,海尔金控更名为海尔金盈控股,并在公司经营范围中去掉了所有涉及金融的表述,但保留了“以自有资金从事投资活动和财务咨询”。
实际上,截至2014年1月,央行也仅仅受理了五家金融控股公司的申请,但只有三家获批拿牌——中信金控、北京金控、招商局金控。光大金控和万向控股的申请尚未获批。
70后 “女少帅”,退出中金背后的操盘手
海尔是中金的“原始股东”。
2018年4月,中央汇金以54.12亿元价格挂牌中金公司9.5%股权,并要求一次性付款。资金体量不小,但正如当时的媒体报道所称“房地产和互联网企业都不行,(中央汇金)可选项不多”,海尔金控顺势拿下。
2020年中金在A股IPO时,海尔金控位列中央汇金之后,为第二大股东。
作为中国券商的标杆机构,中金备受关注。海尔的减持,似乎也在彰显自己“回归实业”的决心。此次减持之外,之前的四次减持公告时间分别是2022年6月、12月,2023年5月、8月。有序减持,避免对股价产生太大波动,毕竟这对股东也并无好处。
更何况,以50多亿元实现卡位IPO入股,减持到2.2%的持股,可以拿回超百亿。5年时间,收回的现金已经是投资的两倍。
如果我们再来看看这背后的操盘手,海尔曾经的金融“女少帅”谭丽霞的一段话,或许有更好的理解。
在海尔官网2014年底发布的一篇文章中,谭丽霞曾回忆,有很多同行觉得无论财务部门也好、CFO也好、财务总监也好,在组织里经常不被领导重视,应该怎么办?她的回答是,环境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创造增值、创造价值。因为如果财务体系能够为组织创造价值,那么他们一定会欢迎和重视财务。
一次拿出50多亿现金入主头部券商是增值,那么退出赚钱也是增值,把一家并不赚钱的支付牌照变现,亦是增值。进退之间,这背后的底层逻辑是一致的。
谭丽霞是“老海尔”,1992年22岁加入海尔,彼时海尔刚刚合并青岛电冰柜总厂和青岛空调器总厂,成立海尔集团。
1997年,张瑞敏主导成立了海尔集团海外推进本部,推进国际化,谭丽霞作为“年轻人”加入其中。5年之后,谭丽霞出任海尔集团海外本部部长,进入管理层。世纪之交,加入WTO前后,中国的经济开始与世界发生更多的连接,谭丽霞无疑选择一个能“出业绩”的赛道。
2006年,36岁的谭丽霞出任海尔的首席财务官。随后,中国又迎来一轮金融业扩张周期。2014年,海尔金控成立,谭丽霞以首席财务官的身份,出任海尔金控董事长,并主导了后续的一系列资本运作。
但随着海尔金融触角的收缩,谭丽霞又在转型。2023 年 10 月 13 日,谭丽霞卸任海尔金盈控股董事长,接任者为80后张磊。
转型大健康也是“投资”思路,融资租赁还在增资
谭丽霞现在身份是海尔集团董事局副主席、执行副总裁,未来的发力点是“大健康”。张磊的原身份是海尔融资租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海尔金融保理(重庆)有限公司总经理。
二人身份转换背后,是海尔资本局的下一招。
海尔怎么做健康产业?一位曾经负责财务和资本运作的高管转型大健康,投资和并购可能是一条比较熟悉的路径。
2023年12月30日,中国最大的血液制品公司上海莱士(002252.SZ)发布公告,海尔与国际血液制品巨头基立福(Grifols)签署的《战略合作及股份购买协议》,海尔或其指定方,将以125亿元的对价,收购后者持有的上海莱士总股本的20.00%。
同时,基立福将其持有的剩余上海莱士股份对应的6.58%表决权,委托予海尔,委托期限 10 年。这样,海尔拥有了上海莱士26.58%的表决权,入主中国“血王”,成为实际控制人。
上海莱士公告显示,其目前共有上海、郑州、合肥、温州四个血液制品生产基地,产品覆盖了白蛋白类、免疫球蛋白类及凝血因子三大类。截至2023年2月,公司及下属子公司、孙公司拥有单采血浆站42家,分布于广西、湖南、海南、陕西、安徽、广东、内蒙、浙江、湖北、江西、山东 11 地。
按照公告价格,海尔购买上海莱士每股的转让价约为9.4元。公告后第一个交易日,上海莱士收7.46元/股。海尔是溢价收购。
市场的交易,价格自然是市场决定。海尔支付的高对价,背后是血液制品赛道相对特殊的稀缺性,和上海莱士较为稳定的盈利能力。根据上海莱士在投资者交流活动中公开的信息,2023年1至9月,公司营业收入为59.35亿元,增长19.8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7.88亿元,增长11.46%。
在入主上海莱士之前,海尔已经有两家大健康上市公司:2019年10月上市的海尔生物医疗(688139.SH),以及同年通过“类借壳”控制的盈康生命(300143.SZ)。
在随后发布的新闻稿中,谭丽霞代表海尔大健康,对此次并购进行了表态:深入医疗健康核心领域的关键进程。
张磊接任海尔金盈董事长,战略指向性同样明显。
2023年12月15日,海尔产业金融官网发布消息,经股东研究决定,海尔融资租赁注册资本金由目前的27.9亿元增至50亿元,首期实缴增资10亿元。
融资租赁最直接的模式,是出租人(比如海尔融资租赁)从供货商购买货物,承租人(海尔融资租赁的客户)向出租人支付租金来租借货物,等租赁到期后,承租人可以买断货物,货物所有权则从出租人转移到承租人手中。
本质上,融资租赁是一种债权类融资工具,是重要的“影子银行”。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9月末,全国融资租赁合同余额约为5.77万亿元。
同时,融资租赁公司也是债券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将自己的债权证券化,扩大资金杠杆,是常规操作。《棱镜》作者不完全统计,目前以海尔融资租赁为发行主体的债券规模57.6亿元。
海尔融资租赁的主要控股股东,就是我们熟悉的海尔金盈控股,持股37.65%。这意味着,海尔这次又拿出了3.765亿元的真金白银。
这些钱,当然也是要“创造增值、创造价值”,要继续赚钱的。不过,融资租赁业务却与“产业”有更深入地关联,这与政策风向是一致的。
增资北大方正人寿,仍在为22年前的布局买单
2023年12月27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官网发布批复,同意北大方正人寿增资。注册资本从28.8亿元增至45.8亿元,原有股东及出资比例不变。
合并增资17亿元,按照股东持股比例,“新方正集团”持股51%,日资明治安田生命持股29.24%,海尔金盈持股19.76%,海尔金盈此次增资约3.36亿元。
这次增资,可能很难和“增值”发生关联,更多是继续为“方正系”暴雷的余波买单。
随着前CEO李友入狱,公开抢夺文件,校方北大资产与北大方正对簿公堂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2019年12月,方正集团最终债务暴雷。2020年2月,经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裁定,方正集团进入司法重整程序。此时,方正集团体系内包含400余家公司,有多家金融机构、上市公司。北大方正人寿就是其重要的险资牌照公司
方正集团是“出售式重整”,即将企业中较为优质、可以继续经营的资产出售,继续经营。2022年1月,监管批复同意平安人寿为主体,成立“新方正集团”,承接相应的资产——这就是北大方正人寿的大股东。
但海尔金盈持有的19.76%的北大方正股权,历史却悠久得多。2002年,海尔与纽约人寿合资成立海尔纽约人寿,中美股东各占50%股权,成为中国加入WTO之后首批合资保险企业,也是海尔最早一批资本布局的重点。
2010年,美资退出,日资入场。纽约人寿将其所持股权出售给海尔和日本明治安田生命。海尔成为大股东,公司更名为海尔人寿。
但如同今天一样,海尔对牌照的“执念”不深,进退很快。2012年4月,方正集团通过购买海尔方面股权成为持有51%股权的控股股东,更名为北大方正人寿。2022年12月,新方正集团正式承接了这51%的股权。
财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北大方正人寿累计亏损17.37亿元。此次增资稍不能覆盖这个数字。
但增资的目的并不是简单的覆盖亏损,而是缓解北大方正人寿的偿付能力压力。所谓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简言之,就是是否有足够的资产来偿付其保险金、赔款。
根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的要求,保险公司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50%,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00%。2023年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北大方正人寿这两个指标分别是19.77%和39.53%。
北大方正人寿方面表示,偿付能力不达标的主要原因是与方正集团关联债权大幅减值。目前公司正积极协调三方股东,推动增资事宜。方正系的“暴雷”余波未平,北大方正人寿当然不可能独善其身。
对于不达标的企业,是监管“重点照顾”对象。不仅限制董监高薪酬、限制向股东分红,也可以直接提出增加资本金,责令调整管理人员等要求。
2023年9月,北大方正人寿公开了《北大方正人寿2023年增资方案》的议案。方案在去年年末压线获得监管批准,可以预计其四季度偿付能力数据有望由负转正。
牌照保住了,但经营依然任重道远。对于海尔而言,这样的“历史包袱”,也是在为过去的“野心”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