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11个月,中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数量同比增长36.2%,实际使用外资同比下降10.0%,这看似矛盾的一增一减,背后的逻辑说明了什么?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下降2.1%,服务业实际使用使用外资下降15.9%,两大领域引资金额同时出现波动,是否意味着中国引资魅力在下降?
近期,记者针对这两个备受关注的问题进行了采访。受访专家和外资企业普遍认为,这恰恰说明外国投资者依旧对中国市场充满信心,中国对全球投资者仍然有强大吸引力。
数据波动部分源于“观望”情绪
商务部发布数据显示,1—11月,中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8078家,同比增长36.2%;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0403.3亿元,同比下降10.0%。
“之所以会出现新设立外资企业数量在增长,实际使用外资同比下滑的情况,原因之一在于,部分外资企业还在观望和等待中国吸引外资利好政策的落地。”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高凌云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不少发达国家对中国市场的投资数据看,外资是看好中国的,外资企业设立数量增长,表明更多企业希望抢占中国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发展的先机,在积极布局各个领域,但出于对政策的“观望”,又使得企业往往在前期不会投入太多资金,在熟悉政策的落地实效后,才会加大投资。
今年下半年,中国陆续释放制造业全面开放、电信、医疗等服务业市场放宽准入等利好政策信号,吸引了众多外企的关注。高凌云直言,正是由于外企对负面清单和相关政策落地的观望和期待,导致了制造业和服务业在前11个月利用外资数据出现波动,这并非是外国投资者对中国市场失去信心。
同样,商务部研究院现代供应链研究所所长林梦也对记者表达了相似的观点,她表示,当前外企受访满意度居于高位,跨国商务活动和活跃度明显增加,表明中国仍然具备强大的引资“磁吸力”。“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全球跨国投资数据,近年来,中国吸收外资规模、占比、增速都处于较高水平。在当前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全球跨国直接投资持续低迷的背景下,加之去年同期基数较高等因素影响,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出现了一定的波动。”林梦表示,这既有外商投资增长存在周期性的客观规律,也受到中国引资结构不断优化、高技术产业引资占比不断提升等引资新阶段新趋势等因素影响。
“制造业引资出现波动很正常。我们更需要看到的是,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出现了增长。”高凌云说。今年前11个月,中国高技术产业引资3866.5亿元,占实际使用外资金额比重为37.2%,比2022年全年提升1.1个百分点。
多处着力打造“投资中国”品牌
数据显示,1—11月,英国、法国、荷兰、瑞士、澳大利亚实际对华投资分别同比增长93.9%、93.2%、34.1%、23.3%、14.3%(含通过自由港投资数据)。在林梦看来,这充分说明中国仍是全球跨国投资的重要目的地和必选地,中国经济稳步恢复、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基础设施更趋完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可靠、营商环境不断改善对外资企业吸引力日趋增强,投资中国仍是主流和大势所趋。
例如,迪卡侬中国副总裁尹洛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供应链的快速发展对迪卡侬近年的稳步成长起到了关键作用。“在华发展20年来,迪卡侬在融入本土市场的同时,也实现了本土产业链的快速发展。” 据透露,迪卡侬还将持续投资中国市场,实现集产品设计、生产、物流、品牌、全渠道零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布局,并与科技、健康、教育、文化等跨产业合作,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
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打造“投资中国”品牌将成为明年利用外资工作的重要方向。那么打造“投资中国”品牌,中国还应该从哪些方面发力?针对这一问题,林梦表示,首先要着力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结合高水平经贸协议谈判,主动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深化国内相关领域改革,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拓空间,为外商投资企业提供更多共享中国经济发展红利的机会,进一步展现中国坚定开放的姿态。其次要全力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全面落实《外商投资法》及其实施条例,努力破除影响外资准入的隐性壁垒,保障内外资依法平等进入负面清单之外的领域。积极回应外资企业诉求,认真解决数据跨境流动、平等参与政府采购等问题,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最后要大力优化产业链配套体系建设,要支持内外资协同发展,优化原材料、关键零部件、科技研发等上下游环节配套,促进外资企业在生产、研发、销售、创新孵化等领域深度融入本土产业体系。在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等前沿产业领域着力构建和优化产业生态,为外资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更具中国价值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一流营商环境的持续建设既要着眼大处,也要着手小处。对此,高凌云直言,营商环境不是虚的内容,而是由实实在在的小事组成。例如,在电子支付发达的大背景下,外国人到中国来,用绑定外币卡的手机打车无法支付的问题能否很好解决?这类小事的解决可以很好提升外企人员在华工作生活的便利度和获得感。“当然,最核心的还是开放政策要早日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