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还记得遍布大街小巷的小黄车ofo?
你是否还有押金退还申请在等待排队中?
你是否对此还抱有一丝丝的希望?
遗憾的是,ofo创始人戴威在美国的二次创业项目——连锁咖啡店About Time Coffee,基本宣告失败。
据《中国企业家》报道,About Time Coffee目前仅剩纽约麦迪逊大道一家店营业,其余四家均显示“已永久关停”。
现在来看,戴威想靠咖啡这个项目翻身,希望渺茫。
01
其实严格上来说,戴威只是About Time Coffee的小股东和攒局者,不负责日常管理。
在今年五月初,就有媒体报道About Time Coffee已经以4000万美元的估值筹集了1000多万美元。而这些投资者,除了IGG资本,还有ofo过去的支持者唯猎资本和真格基金。
有朋友可能好奇,戴威创业ofo失败,目前仍有1600万人在排队申请退还押金。留下这么一个烂摊子,为什么还有人投资他?
一个是由于投得早,两家基金应该是在ofo爆雷前,通过老股转让获得了收益。其中A轮投资方金沙江创投更是以1000万美元的投资,获得了10亿美元级别的回报,股权受让方是阿里和滴滴。
基于这样的合作,戴威和两家基金关系匪浅,本人更是唯猎资本其中一只基金的LP(有限合伙人)。
当然,也有人认为,和罗永浩的细红线一样,比起项目,风投更看重的是戴威本人。
不过在我看来,戴威本人的影响力还无法和罗永浩相比,资本更看重的可能是copy from China的机会。
从模式上看,About Time Coffee正是在模仿瑞幸咖啡。用户可以在APP提前对喜欢的品类进行下单,到店后可以自取,也可以堂食。
之所以今年入局,大概率是想搭上热门短视频应用TikTok和零售商Shein在美国快速发展的顺风车。
在产品上,About Time Coffee主打珍珠咖啡、芋头咖啡等创新产品,外带包装使用了独特的密封易拉罐;在定价上,比星巴克低,在3美元~7美元之间。
可见,其主要目标人群是美国的年轻人。
“我们有一个来自中国的成熟模式,我们卖的咖啡味道比星巴克好,但比星巴克便宜。”About Time Coffee的CEO Marian Chen曾向媒体提到。
在营销上,About Time Coffee前期也是借鉴了瑞幸的“烧钱”套路——靠真金白银的补贴去拉动APP下载量。
不过戴威没想到的是,“瑞幸”模式到了美国水土不服。
一方面,About Time Coffee想要盈利,APP用户数、开店规模和密度必须到达一定数值,这样才能实现它以“线上驱动商业“的战略。但阻止它规模扩张的第一个拦路虎,就是美国人的支付方式。
数据统计,在美国,移动支付目前只占连锁店总销售额的15%左右,美国人至今仍然更喜欢使用现金和信用卡支付。
另一方面,About Time Coffee的选址也存在较大问题。有美国用户曾吐槽,“5家店都开在游客地段,不但咖啡馆最该忙的早晨没生意,游客也不会进一家无名铺子买咖啡。要是开到Greenwich或者东村,或许还能有点儿顾客粘性。”
内外交困下,早在今年5月末,About Time Coffee的运营已经陷入困境,资金链遇到瓶颈。
彼时,About Time Coffee在纽约尚有4家门店维持运营,现在只剩下1家门店,基本处于停滞的边缘。
寄希望借此东山再起的戴威,再次折戟沉沙。
02
从2016年成立,到2019年宣布停止运营,共享单车ofo总共完成4轮,共计24.8亿美金(约150亿人民币)的融资。
作为当年明星独角兽的创始人戴威,1991年出生于安徽宣城,家世不凡,又是北大的天之骄子,他自然不甘心就此泯然众人矣。
实际上,从2019年开始,戴威就一直在中国和美国之间穿梭,试图东山再起。
他先是在西雅图开了一家充电宝租赁创业公司,但效果不佳。随后才又在纽约参与创办About Time Coffee咖啡连锁店。
虽然屡次创业不顺,但戴威始终对商业世界保持关注。
Keep上市时,他转发了朋友圈,由衷祝贺;ChatGPT引起国内大模型风潮,戴威也在时刻关注;在英伟达“最强AI芯片”H200发布时,他感慨道:“太炸裂了”;甚至瑞幸和茅台联名,戴威也忍不住评价:“美酒加咖啡,太可以了。”
有朋友可能好奇,戴威都被限制高消费了,怎么还有心情关心这些?怎么还能穿梭在中美之间?
首先,限制高消费和列为失信被执行人是两个概念。目前戴威仅因ofo的大量执行案件被“限高“,限制在乘坐交通工具时,选择飞机、列车软卧、轮船二等以上舱位,尚未列入失信被执行人。
所以,他可以绕开被限制的交通工具去往海外。
抛开这些客观的限制,我认为在戴威没有躺平的情况下,在先不管他选择的商业模式合不合理的情况下,我们应该鼓励和支持。
不然ofo留下的烂摊子,就只能永远是烂摊子,我们不妨死马当活马医。
最近几年,由于大环境的变化和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不少创业者陷入水深火热的境地。
在供应商、投资人、银行的起诉和财产保全下,前有纽诺教育创始人王荣辉发出呐喊,“创业者,该死吗“,就连她医保卡的救命钱,都被投资人申请划走。后有花加创始人无奈的倾述,”我微信仅有的23块零钱,都被封了。“
在创业者看来,我只是由于经营不善,导致资金链断裂,但我没有放弃,还把自己所有身家都投了进去,努力拼搏,为什么你们不能谅解我,和我同舟共济呢?
确实,如果创业者的持续经营能力不能得到保障的话,那债权人只能在公司当下的资产价值下,拿到相应比例的补偿。甚至因为危机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最终拿到的更少。
但债权人起诉也有他们的立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利益得到最大的保障,都怕别人的债权先得到清偿,所以不如先下手为强,但最终可能都不如己意。
这就是纳什均衡中一个著名的例子——囚徒困境。
最近接触的一位深圳投资人,倒是给我讲了一个双赢的案例。他们机构三年前用200万元,天使投资了一个消费品项目,但在激烈的竞争中,项目最终失败。
但创始人没有躺平,转战新媒体带货,现在每个月会返还10万元给到我这个朋友。
其实在法律上,在没有回购条约下,创始人没有返还投资人的义务,但这位创业者念及投资机构的恩情,本着厚道的原则,选择了分期偿还,这种精神值得鼓励和赞赏。
总而言之,创业维艰,希望大家多理解和包容创业者,让创新创造的火焰生生不息。
当然,所有人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创业者也应该顽强拼搏,审慎经营,不辜负身边的每一份期待与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