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穷小子到被巴菲特欣赏的四大CEO 之一,他凭什么成为一方霸主?

2021-09-24 725


巴菲特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说:王传福是他最欣赏的四大CEO之一。

从穷小子到被巴菲特欣赏的四大CEO之一,王传福凭什么?


从穷小子到千亿帝国的掌门人,王创富靠得是什么?


这几年,新能源汽车领域进入前所未有的高潮期。


且不说老牌车企造车新势力在抢占市场,就连雷军董明珠等商界大佬也过来想要瓜分一杯羹。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固然好,不过钱也不是那么好挣的,乐视和恒大现如今的困局就是最好地佐证。


但有人却在闷声发大财,那就是比亚迪的创始人王传福。



论起来,王传福真是一个迷一样的人物,农民出身的他,非常决绝地辞掉铁饭碗做电池,仅用三年就成为世界“电池大王”;力排众议造汽车,8年后已经是“电瓶车大王”。


那么,王传福是如何从穷小子到成功建立自己的商业帝国呢?


01

从困境中走出来的思考家


1966年,在安徽芜湖的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中,王传福讲声。13岁那年,他的父亲因肝癌离世,令这个家庭更雪上加霜。



不过,命运的打击并没有结束。中考期间,因母亲病危,王传福不得不中断考试,回家探望病重的母亲。


缺席2门考试后,王传福错过了吃“国库粮”的中专考试,只能去读高中。


王传福深信知识才能改变命运,他开始四处找书看。通过大量的阅读,王传福养成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他说小时候家里有一台旧收音机,那时,他对无线电产生了很大的好奇,为了搞懂原理,他不断地拆了装,装了拆。


在《酌见》中,王传福坦言,因为贫穷,不管什么事,只能靠自己去想,自己去看,当时老师给他写的评价是:独立思考、动手能力比较强。



在逆境中一路走来的王传福,善于独立思考,动手能力强,是他学生时代的标签。


1993年,在深圳改革浪潮刚刚开始时,王传福成为了深圳第一批拓荒者,担任“比格镍电池有限公司”总经理。



1994年,王传福从报纸上看到:作为世界电池生产大国的日本出于环保考虑,决定放弃镍格电池生产。


王传福敏锐地觉察出,日本的政策调整,将会导致世界镍镉电池的供应短缺,这将是一个巨大的创富机会。



于是,在经过数个彻夜不眠的思考后,王传福决定放弃铁饭碗,辞职生产电池。


辞职很简单,创业不容易。


1994年,在深圳冶金大院里,一个名叫“比亚迪”的小电池生产作坊成立了。



虽然公司是成立了,但是却没有资金购买生产线,当时一条标准的镍格电池生产线要1000万元,这对于一个刚成立的手工作坊来说,无异于是天文数字。


没钱怎么办?


王传福于是走上了曲线创业的道路,用人工加工代替机器生产的“代加工”方式。


经过周密测试,王传福发现用人工组装的配件和机器生产的误差不大,并且人工生产还节约大量资金,和机器的折旧成本。



就这样靠着人力优势,王传福只花了100万元就建成了一条镍镉生产线,日产4000个镍镉电池。


因为严格控制成本,再加上技术过硬,结果电池质量一点也不逊色日本产的电池,关键是价格还比日本电池便宜好多。


为了开拓市场,王传福直接把电池送给台湾最大的无绳电话制造商大霸试用,最终成功打开了国际市场。


靠着超高的性价比,仅用了2年时间,王传福的镍镉电池销量就达2.5亿块,占全球镍镉电池40%的市场份额。



2002年7月,成立了仅仅只有7年时间的比亚迪公司,在香港成功上市。



2010年,比亚迪公司生产的电池,销量已攀升至全球第一,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电池供应商,王传福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电池之王”。


成为电池之王后,王传福却又开始转型做汽车,并且是打算做电动汽车。


这个看似疯狂的跨界扩展,外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却是经过王传福周密思考,审时度势后的理性决定。


王传福说:电动车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在能源短缺的中国,70%以上的石油依靠进口,这个数字是很可怕的,必须要开发新的能源。



2003年王传福收购了秦川汽车公司,开始进军汽车领域,并且一开始就布局电动汽车市场。


俞敏洪评价王传福说,他是一个富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就是因为这个独立思考的能力,让他能第一时间快速察觉到市场的变化,并开创了自己的电池事业。


02

技术狂人的绿色梦想


王传福是有色金属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当过工程师,因此格外看重技术,是外人眼中的“技术狂人”。


钻研技术是王传福最喜欢做的事情,即使现在身为总裁的他还经常痴迷在实验室。


2003年王传福收购秦川汽车公司后,比亚迪的股价开始大幅度缩水,很多股东纷纷抛售比亚迪股份,短短几天,市值蒸发近30亿。


面对来自资本市场的压力,王传福丝毫没有低头,因为他坚信,技术和创新才是一个企业的生命力。


王传福曾经说过:越是需要调整的时候,就越是要进行技术创新。


收购秦川公司的第二年,王传福就在悄悄布局电动汽车的生产规划。


2005年的广州车展中,比亚迪生产的纯电动出租车EF3、电动概念车ET、混合动力轿车Hybrid-S这几种车型,闪亮登场,一骑绝尘。



在做电动车这个事上,王传福是认真的,也是倔强的,因为他心中有个绿色梦想。


王传福提出了比亚迪“三大绿色梦想”理念,包括经济的太阳能发电系统、环保的能源储存系统和使用清洁能源的电动化交通。


一辈子都在研究电池的王传福一直坚信,新能源一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能源紧缺是全球性的问题。


就像当年抓住了电池红利一样,王传福决心一定要站上新能源汽车的风口上。


2006年,王传福成立了“比亚迪电动汽车研究院”,这是中国第一个电动汽车研究机构,可见王传福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是志在必得了。


2008年,比亚迪自主研发的电动汽车F3DM顺利下线。


做电池出身的王传福深知,电池才是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电池的续航能力也是制约新能源汽车的主要瓶颈。


当大多数电动汽车企业在研究三元锂电池时,王传福却另辟蹊径地开始研究刀片电池。


2020年3月,比亚迪刀片电池“横空出世”,刀片电池解决了电池的安全性的痛点。


2020年7月,比亚迪首款搭载刀片电池的车型终于正式上市,获得市场青睐。



除了电动车市场外,王传福还开始布局城市轨道,他提出了“云轨”的想法。


王传福之所以青睐云轨,是因为云轨可以解决公共交通的污染和拥堵这两大城市病。


目前,比亚迪已经在国内多个城市投建了云轨,2019年春晚,王传福的云轨还上了春晚舞台。



同时,王传福还把眼光放到了国外,他瞄准了比较注重环保的欧洲市场。


他为欧洲各个国家量身定制了适合他们国家的电动巴士,经过几年的试运营,比亚迪的电动大巴已经遍布欧洲多个国家,占据了英国50%以上的市场份额。


除了欧洲市场外,比亚迪电动大巴还销往美国、日本等50个国家,在全球市场累计销量排名第一。


王传福不仅是一个低调的成功企业家,还是一个有些大格局的环保大使。


03

人品做到极致,运气自然随之而来


凭借着独立思考能力和对新能源的不断追求,王传福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但是这一切成绩的背后,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个人人品的积累。


贫穷的家庭环境,在哥哥的教导下,王传福也养成了一股不服输的韧劲。



王传福说,贫穷更能磨炼一个人的意志。



正是凭借这股不服输的韧劲,王传福才能渡过创业过程中的一个个难关。


除了刻苦努力的韧劲,读研究生时,王传福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导师李国勋,在导师的引荐下,王传福有幸参与了一个国家“八五”计划的重点攻关项目。


通过这个研究项目,王传福顺利进入中国有色金属研究院,从而才有了南下深圳的机会。


创业初期,因为缺少资金,当王传福找遍所有的投资人都无果后,是表哥吕向阳一次性借给了他250万元。


还有几个好兄弟几乎倾囊相助,当时,王传福口头答应了分股份给他们。


比亚迪上市后,王传福并没有按照“行业惯例”给这几个兄弟们资金补偿,而是直接按当年兄弟间的约定拿出22%的比亚迪股份给他们。


22%的股份在今天已经至少价值200亿。


也正是因为这份厚道的人品,让王传福募集到了创业第一笔资金,才有了今天的比亚迪。


如今,王传福是一个管理着20多万名员工的总裁,但是他依然保持着低调务实的作风。


王传福很少接受外界媒体的采访,对待员工更是平易近人。


他每天的工作餐就是去职工食堂吃饭,有一次,他正在吃饭时,一个拖地阿姨让他把脚抬一下。



这时就有人想提醒阿姨,这是王总。


阿姨却毫不避讳地说,自己知道,但还是会让王传福把脚抬起来,不要打扰她扫地。


这就是比亚迪企业文化:不搞形式主义,只干实事。


正是因为凭借这这份实干精神,王传福才打造了今天的商业帝国。


巴菲特在投资比亚迪之前,派出助力索菲特来比亚迪考察。


为了表现自己生产电池的环保,王传福当着索菲特的面,直接喝下了一杯电池水,这份坦诚深深打动了索菲特。


回到美国后,菲特强烈建议巴菲特亲自见见王传福这个传奇的人物。


2008年,巴菲特决定投资比亚迪5亿美元,用于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但是,巴菲特的这个需求,却被王传福拒绝了。



最后,双方经过几轮谈判后,巴菲特投资比亚迪2.3亿美元。


在获得巴菲特投资后,比亚迪更是一飞冲天,也是王传福最辉煌的时刻。


巴菲特说,他投资比亚迪,并非看重比亚迪产品,而是王传福这个人。


巴菲特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说:王传福是他最欣赏的四大CEO之一。



每个人都想拥有属于自己的财富,我们以为财富就是豪车豪宅,其实,真正的财富就是一个人的人品。


王传福这个一出生就拿到一手烂牌的穷小子,就是凭借着自己过硬的人品创立了千亿估值的商业帝国。 生 进 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