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现25亿,“汽车狂人”李书福再战新能源

2023-11-24 419

近日,“汽车疯子”李书福一笔3.5亿美元的减持操作引发外界关注。


11月17日,吉利宣布将出售约1亿股沃尔沃汽车的股票。以声明公布前的价格计算,吉利的相关股份以大幅折价出售,售价约为每股37瑞典克朗,卖出总额约为3.5亿美元(约25亿人民币)。此前,吉利持有沃尔沃82%的股权,本次出售后,吉利仍将持有78.7%的股份。


消息传出后,沃尔沃股价一度暴跌 13%,创下历史新低。


对于出售原因,沃尔沃汽车首席执行官骆文襟表示,公众持股量的增加和交易流动性的改善有利于新老投资者,让更多的股东及投资者有机会投资沃尔沃汽车。吉利控股首席执行官李东辉则表示,吉利控股将继续以控股股东的身份助力沃尔沃,全力支持沃尔沃汽车的智能电动化转型。



年初,曾有第三方报告提醒,尽管沃尔沃股票具有基本吸引力,但自由流通性的担忧仍在阻挠长期投资者。


李书福是公认的汽车“狂人”。十三年前,他斥资18亿美元拿下沃尔沃,一举完成“蛇吞象”传奇,将吉利的整体汽车研发能力带进世界级水平。这笔交易被视为“中国汽车最成功的并购”,吉利也借此产销超过百万辆,并连续5年成为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销冠。


不过,在百车大战的新能源车时代,沃尔沃带给吉利的光环正在变化。虽然早在2015年,吉利汽车就发布“蓝色行动”,希望2020年实现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总销量90%以上。但最终,该计划仅仅推出了几款油改电车型草草了事。


本次减持似乎也展示了吉利控股新的战略调整思路,因为交易所得资金将不用于沃尔沃,而将用于支持吉利控股旗下的子品牌全球化发展。目前,吉利控股旗下有吉利汽车、极氪汽车、雷达汽车等品牌,极氪汽车已递交招股书,准备在美股上市。


李书福的汽车业务还包括路特斯科技和对阿斯顿·马丁的持股。今年早些时候,吉利与韩国雷诺达成协议,共同整合传统燃油发动机资产,因为该行业正转向电动时代。


本月,沃尔沃则推出了面向中国和东南亚市场的EM90豪华纯电动MPV,与国内众多自主品牌竞争这一颇有潜力的细分领域。


一场沃尔沃与吉利的“博弈”


2010年8月,李书福与福特汽车公司首席财务官莱维斯·布思在收购文件上签完字,两人握手拥抱,画面定格,吉利正式完成对沃尔沃的全部股权收购。






沃尔沃汽车是瑞典著名的豪华汽车品牌,被称为是全球最安全的汽车,成立于1927年。自2010年以来,吉利控股逐渐成为沃尔沃汽车的主要股东,并将其视为全球化战略的重要一环。


在吉利控股的领导下,沃尔沃汽车的全球销量不断增长。特别是在中国市场,沃尔沃汽车取得了历史性的销售记录。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之一,对于沃尔沃汽车的增长贡献不可忽视。


对于这场收购,李书福曾形容是“如同一个农村穷小子追求一个世界顶级明星”,能顺利完成任务,还得益于他提出的“三点自由”,第一个便是那句有名的“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第二,是“充分给管理层自由,让沃尔沃自由行驶”;第三个是沃尔沃迫切希望的,“巩固欧美传统市场,重点开拓中国等新兴市场”。


十年来,在李书福的平衡之下,吉利与沃尔沃保持了稳定的蜜月期。在福特手里陷入泥潭的沃尔沃,在吉利旗下扭亏为盈,吉利也学到了沃尔沃的技术和品牌效应。


但二者在磨合之中,矛盾也不少,外界曾归纳为三次裂缝。


裂缝第一次冒出来,是2016年领克的诞生。


领克01,作为领克品牌打下市场基础的第一款车型,诞生在CMA基础模块架构,就是领克和沃尔沃首次联手共同打造的架构平台。基于沃尔沃的技术,年轻化的品牌标签,领克轿车、SUV和MPV多品类齐头并进,一度被称为“平民沃尔沃”。


随着领克的不断成长,销量追赶沃尔沃的速度越来越快,沃尔沃显然有些无力承担率领整个“大吉利”去构建“沃尔沃-领克-吉利”品牌次第序列的使命。


不过,燃油车时代,领克的逼迫并不显激烈,沃尔沃仍然在二线豪华品牌稳居前列。但随着电动化时代的到来,第二道裂缝也随之显现。


2020年,吉利汽车原计划于与沃尔沃进行业务合并重组,并在香港和斯德哥尔摩上市,以实现与全球资本的对接。然而,直到2021年,吉利汽车才宣布与沃尔沃达成了姗姗来迟的“缩水”方案,不仅明确各自保持独立公司架构,合作范畴也仅限于围绕动力总成、三电技术、高度自动驾驶等业务领域进行合并及协作。


第三次裂缝则出现在今年夏天,沃尔沃上演了一场高管人事“巨变”。沃尔沃大中华区销售公司总经理钦培吉突然“下课”,由在沃尔沃工作25年老将、时任沃尔沃汽车日本总经理裴马丁(Martin Persson)接任,直接向沃尔沃汽车首席商务官兼副CEO安伯扬汇报,而非沃尔沃大中华区总裁袁小林。





不过,仅在三天之后,这起人事变动就发生了戏剧性的逆转。吉利明确宣布,钦培吉出任吉利汽车集团销售公司副总经理,他的继任者裴马丁依然向袁小林汇报,袁小林则直接向骆文襟汇报,工作重点也并无调整。


这也意味着,亚太区的销售大权仍在“吉利派”手中,沃尔沃“夺权”失败。


吉利对于此次事件处理相当老道。但这场72小时的人事变动,毫无疑问折射了吉利与沃尔沃之间的“博弈”暗流。


燃油车颓势加剧,李书福再战新能源


对于吉利而言,本次出售股权,也被外界视为战略调整的信号之一。


当前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自主品牌们大都以“电动化”、“智能化”为品牌发展关键词。相比造车新势力,一众传统车企在造车工艺、管理架构、产业链布局以及产品规模化上显然更具发展优势,但却远不及新势力有勇气、有魄力。


2015年,北汽、长安、奇瑞等一众自主品牌纷纷宣布了新能源产能计划。李书福也宣布“蓝色吉利行动”,计划2020年,吉利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整体销量90%以上。不过,其中65%是插电混动与油电混动,纯电仅占比35%。



从2020年的结果看,行动无疑是失败的。吉利新能源和电气化车型总销量仅6.8万辆,同比降幅近四成,占比仅为5.13%。尽管凭借着燃油车业务,吉利依然高歌猛进,连续第四年蝉联自主车企销量冠军。


当时间来到新能源时代,国产品牌林立,外资品牌光环不再。在去年被比亚迪反超,丢掉中国本土车企销冠地位后,2023年对于整个吉利集团来说至关重要。


外界分析,吉利最显著的基因,一是撒钱大举资本并购、拆分品牌上市融资的控股集团运作模式;另一个则是学习大众,基于架构和模块造车,燃油车主要靠与沃尔沃合作的CMA架构,新能源时代依赖吉利自研的SEA浩瀚架构。


对于吉利,紧迫的挑战就包括,花费180亿元打造的SEA浩瀚架构如何发挥最大效力、多品牌战略下资源如何平衡分配、领克和极氪如何尽早扭亏为盈等等。


2021年,李书福再次提出“两个蓝色吉利行动计划”,试图用两条腿走路,一是用雷神油电混动系统,主要应用于吉利和领克品牌,对标比亚迪的DM-i和长城的DHT;二是主攻纯电领域,包括极氪、银河与几何品牌。


这其中,极氪是最受重视的品牌。该主体公司由李书福亲自挂帅出任董事长,隶属于吉利控股旗下、与吉利汽车平级的子公司,浩瀚架构打造的首款量产车便是极氪第一款车型001。




重金投入之下,财报显示,截至2023年上半年,极氪累计亏损高达38.59亿元。高投入也换来了不错的销量。2023年至今,极氪累计销量达到6.69万辆,但距离年底14万辆的目标仍差距不小。


极氪承担着吉利品牌向上拉高的重任,定价在30万元以上,市场反应平平的几何定价在15万元以下,这中间的空档则由银河来填充。


主打15-20万元的银河,包括插混L和纯电E系列,面对的是竞争最为激烈的乘用车赛道——市场份额占比超过20%,新能源渗透率近50%,最核心竞争对手即为比亚迪宋PLUS。


作为目前唯一上市车型,银河L7的6-8月销量分别为9673、10058、11117辆。


从整体销量来看,截至8月,吉利新能源车累计销量为24.62万辆,同比增加37%,保持着不错的上扬势头。


可以说,在燃油车时代,吉利凭借中国星等系列累积了不错的品质和口碑。作为从无到国民品牌的吉利,能走到今天的规模和市值,已经十分神话。


目前,燃油车颓势愈发加剧,在新能源变革中打了个趔趄的李书福需要尽快追上新浪潮。外有特斯拉、内有比亚迪,两强夹缝中,谁能在中国市场占据新高位?东吴证券一则研报判断称,这或许需要包括吉利、长城、理想等一众跟随品牌,在纯电+插电混合动力形成合力,方能在中国市场获取足够的规模效应,而一旦错过2023年,或许至少再等待2年以上的时间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