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诚寅:新能源汽车黄金窗口期来临,抓住智能化发展趋势

2023-11-13 367

未来的发展,第一要强优势,第二是补短板,才能保持产业的健康发展。

由上海伍仟卷实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余世维研习社)主办,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络安全产业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中国企业家》杂志社执行的大湾区新能源汽车产业研讨会暨2023(东莞)“专精特新”企业家大会于11月11日在东莞召开。会上,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总经理,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原诚寅,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为主题发表了演讲。

精彩观点如下:
1.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风口期已经到来,未来5年甚至10年,对于汽车产业而言将会是黄金窗口期,产业从业者和生态体系的参与者都有巨大的机会。
2.车将成为智能化软件定义的移动终端。无论是汽车电子架构还是自动驾驶,都会产生巨大的机会。
3.未来的发展,第一是要强优势,第二是补短板,这样才能保持产业的健康发展。

4.最关键的是模式创新,不创造价值和收益的技术永远是浪费大家的钱,怎么让技术和商业价值创造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良好的产业生态,形成闭环,让更优质的技术能进入到产业中,为产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将是我们关注的要点。


以下为原诚寅的演讲实录,有删减:


未来十年是新能源汽车的黄金窗口期

今年前10个月,整个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基本上接近750万辆,但是新能源汽车的出口已经将近100万辆。2010年的时候,新能源汽车对我们而言更多是探索性、科研类的项目,我2010年加盟北汽新能源时,北汽新能源号称是当时第一个做新能源的专业性企业,产量只有几十台,第一个订单是北京市的100台电动警车示范项目。但现在,整个产业的渗透率已超过30%,新能源汽车已经不只是中国产业的重心,也在全世界得到了认可
从目前来看,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产业都会持续高速发展,我们的信心非常强。不只是中国,包括欧洲、美洲、日韩,全都把新能源选为最终的赛道。
在中国,我们当时做的预判是到2030年,汽车年产销量达到3000多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占据50%。为什么?我们回访客户发现,新能源汽车用户对新能源产品的忠诚度非常高,如果用了第一次,第二辆车还会选新能源。所以我们判断新能源产业在中国会持续高速发展。
另外,在发展过程中,中国品牌的数量远高于国际上能看到的品牌。在新能源赛道上大家做了很多的尝试,很多传统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新品牌来尝试品牌向上。在我的印象中,三五年前国产品牌的燃油车价格区间受限较大,很难做20万、50万以上的产品,但现在很多新能源品牌已经做到了30万、40万,甚至50万的区间,比如蔚来、理想等。这个赛道给中国的车企提供了大量的机会。
造车新势力这几年也涌现了非常多的品牌,除了蔚小理外,小米也将在明年发布新车,这意味着造车新势力会对市场造成冲击,他们带来更多的是新的概念,更强调产品特征、极致的用户服务,来更好地为产业、市场去做推广,所以新势力企业都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和用户群体的定位。
2010年刚开始造车时,很多用户都问我:电动车安全不安全、耐用不耐用、保值不保值?现在来看,在安全性、可用性、便利性、舒适性方面,电动车已经达到甚至超越了很多用户对于传统燃油车的预期,产品属性提升,也导入了很多黑科技。这说明现在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力是显著提升的。
我们最近做了一项消费满意度分析,在性能设计、售后、销售服务等方面,新能源汽车都明显优于燃油车,且中国品牌在产品力上也明显优于国外的产品。
未来这个产业有什么发展机会?
我觉得趋势非常明确,市场一直扩大,新能源赛道也成为中国的战略性产业布局,肩负中国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转化的历史使命。
在此过程中,中国企业也一直在做探索。首先是在产品力上,核心的产品定义、技术一直在突破。我们产品的迭代速度远高于国外,国外的传统车企还是48个月到60个月的开发周期,而国内很多企业都做到了24个月或36个月的开发周期。这意味着,国外一轮的时间,国内品牌已经完成了两轮的产品迭代。
这也和国家战略密切相关,新能源对于中国的能源供给战略有巨大影响,我们国家是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对化石能源需求的降低,能源安全将会得到更好的保障。还有双碳战略的落地,未来很多法规也会围绕着交通领域进行布局,特别是降低交通领域的碳排放。
早在2021年,国家就发布了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这个规划对于所有的整车企业,包括新能源汽车产业从业者来说是非常好的“定心丸”。2022年,所有的补贴都退坡,我们用什么方式来持久地影响产业发展,给产业助力,推动产业高速正确发展呢?
这就对创新能力的提升、构建新型的产业生态、推动产业的融合发展、完善基础设施体系以及深化开放合作5个领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所以,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风口期已经到来,未来5年甚至10年,对于汽车产业而言将会是黄金窗口期,产业从业者和生态体系的参与者都有巨大的机会。


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发展趋势

未来十年汽车产业往哪个方向走?我觉得是网联化、电动化、共享化、智能化。
这几年新能源汽车技术迭代非常快,其中有很多科技配置,包括OTA软件定义汽车,以及大量的人机交互、多屏的协同显示等,可能在过去的车上没有看到过。
哪些是我们的机会?
以往我们做产品会关注制造体系,如生产的一致性和质量的可控,但随着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的发展,产业发展趋势呈微笑曲线,包括智能网联、自动驾驶和先进的电动化技术导入,全生命周期怎么更好地为用户服务,为他们创造价值都是新机遇和新增长点。在这里面,就会出现整个产业链条的重新定义。
也就是说,车企都在面临智能化和数字化的转型,在此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传统的链条中一些复杂的零部件不再需要,更多是电动化和智能化的部件。车企也不再是简单的制造车间,还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进而做更多高附加值的创新。
现在很多车企已经把传统Tier1的空间压缩,开始往前探去做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研发。比如理想、小鹏都在做新型自动驾驶的控制器,以及对应的相关生态系统和软件开发。很多以前不在这个赛道上的供应商也进入到了这个体系,如做传统通用芯片的高通、英伟达都进入了这个赛道,包括很多数据软件公司也是如此。数字化转型将会成为每一个车企关注的要点。
整个链条完全在重构。以前我们讨论一辆车的时候,关注的是发动机、车身、底盘、车的大小、配置、内外饰,现在关注的是电池、芯片、操作系统、数据,供应商由传统的博世转向了英伟达、华为、阿里、百度等互联网、芯片背景的企业。
未来的车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我认为车将成为智能化软件定义的移动终端。无论是汽车电子架构,还是自动驾驶,都会产生巨大的机会。车里的很多价值成本分布会给到传感器、车机、芯片、中央计算平台、软件,而这些将会成为未来大家关注、竞争,甚至价值创造的重心。
过去我们一直做的芯片赛道,现在分出了两类,一类是座舱芯片,一类是自动驾驶芯片。国内外的主机厂,都在算力竞争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由于高精地图的限制,很多车企也把自动驾驶的平台放到了更重要的地位。未来几年会有大量高算力的芯片进入到车上,车不再是简单的交通工具,而是某种具有高性能算力的移动计算平台
软件是我们另外一个关注的要点。由于车越来越像手机,车机的交互,车人的交互越来越容易,iOS、安卓在手机侧也会转移到车机侧。同时,用户对于座舱的要求会更高,以前更多是按键式,现在的座舱有语音、手势,以及综合性的传感器辅助评价,对个人健康信息收集等。未来每一个人都希望千人千面千车,我的车我定义。车辆硬件系统也明显提升,传感器的数量在增加,这些都代表了未来车越来越智能,硬件能力越来越强,软件也越来越人性化。
最终的目标,一定是让“车-人-家”整个生态完全打通,这是大家一直努力的方向。


强优势、补短板

最后,未来的产业发展趋势是什么样的?
现在中国是新能源智能汽车的绝对市场大国,也是大家目前认可的,在技术上形成了一定领先。我们未来的发展,第一是要强优势,第二是补短板,这样才能保持产业的健康发展。
强优势是指围绕动力电池等已经领先的产业去持续投入,确保它的领先,如宁德时代、比亚迪等。还有平时大家不怎么关注,但影响意义非常大的充电基础设施布局。一个多月前我在欧洲发现了基础设施建设对于产品、对于产业发展的重大影响意义,欧洲也在全力推进汽车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
补短板层面,过去几年我们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受到了一些制约,最后总结为四类,一是基础的元器件,也就是芯片等;二是基础的工业软件,比如设计软件、研发软件、操作系统都属于工业软件的范畴;三是基础材料,比如碳纤维、芯片产业用的光刻胶等;四是工艺和高端装备,比如光刻机,现在是7纳米,未来会到3纳米。但是中国现在是什么水平,有没有机会做7纳米的光刻机?这是我们看到的短板。所以,未来一定要解决这些。强优势、补短板是把技术创新、商业模式的创新和产业生态进行联动。
产品离不开技术,产品的创新一定对技术有很大的影响,未来新能源汽车是电动化、智能化,要根据用户的痛点做技术的集成来解决我们的方案,包括产学研联动,创新载体的建设,公共服务能力。还有最关键的是模式创新,不创造价值和收益的技术永远是浪费大家的钱,怎么让技术和商业价值创造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良好的产业生态,形成闭环,让更优质的技术能进入到产业中,为产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将是我们关注的要点。
最后,希望政府更多地关注各种各样的政策,多种手段支持产业的协同发展,推动产业的融合。我们将不是简单的一辆车、一个技术,而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世界领先的完整出行体系和产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