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对富士康的稽查,“涉及面很广,力度很大”。
根据环球时报的报道,这次税务部门对富士康在广东,江苏的重点企业进行了税务稽查;自然资源部门对富士康在河南,湖北的重点企业用地情况进行现场调查。
很显然这次稽查是“双管齐下”,盯紧“税收”和“用地”两大领域。
这次稽查横跨税收和用地,而且涉及多省,“同步调查”,很显然是自上而下的国家部门出手。
针对这次对富士康的“双线稽查”,网上舆论争议很大,批评的,叫好的都有。
对于这次双线稽查,负面解读主要在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认为稽查富士康是在“驱赶外资”,导致外资进一步逃离。
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多年,富士康一直是“台资”投资内地制造业的典范。
过去十几年,内地多个省份“争抢甚至求着富士康落户当地”的新闻层出不穷。
一些“省会城市”都曾经将争取富士康落户当地作为当年的“政府头号工程”举全市之力去争取。
最近几年随着部分外资企业转向越南和印度,加之富士康爆出多次“招工难”,“招工摊派”的负面新闻,让人感觉富士康从“小甜甜”变成了牛夫人。
这次对富士康的稽查,被一些人解读为“驱赶外资”,卸磨杀驴,加大内循环的措施,很显然是恶意散布焦虑。
第二方面,认为富士康关乎“百万就业”,大而不能倒,大而不能查!
过去三十年,富士康在内地二十多座城市,建了四十多个厂区和产业园,巅峰时期,用工超过百万。
其中最典型的是郑州富士康和深圳富士康,都曾经是聚居工人超过20万的“小型城镇”。
部分人认为对富士康的纳税和土地稽查,会导致富士康“逃离”,从而最终带来“几十万人”的失业。
他们认为针对“富士康”,就是不把几十万富士康就业家庭放在心上,让他们成为“牺牲的代价”。
这批人还将富士康与华为,与大型央企国企对立起来,质疑为什么稽查富士康,而不查华为,或者税务稽查国企?
可如果摆出纳税数据,这群人立马就“闭嘴”了。
受到美国举国之力的打压,华为2022年的营收从曾经巅峰的8900亿,下降到6400亿,却依旧完成纳税903亿,账面税率超过了14%,这在全球高新科技公司都是很少见的。
与之相对的,互联网头部“科技公司”美团,去年营收超过2000亿,可是纳税只有7000万。
当然,这不是说美团“逃税”,而是账面“亏损”导致的税收减少。
更加扎眼的是全国出行领域的垄断企业滴滴,去年营收超1000亿,因为账面亏损,全年纳税只有400万。
因此在“纳税”领域,还真没有企业敢于碰瓷华为。
所以税务稽查富士康,并不是“差异化对待华为”,而是华为纳税做到让人无话可说。
这次双管齐下稽查富士康,除了“大量负面评价”,许多“自嗨”的正面评价,我认为也有“表面高级红,实际低级黑”的效果。
今天富士康被查的消息顶上热搜之后,绝大多数人都将稽查进行“政治解读”。
我认为两种将稽查富士康“拔高”的两种政治化解读不可取。
第一种解读,认为“郭台铭说错话,搞选举”,所以我们对富士康下手。
郭台铭明面上辞去富士康的职务参与台湾岛选举,但他实际上还是“富士康的掌舵人”,这一判断是没有错的。
可是郭台铭并不是今年才参加选举的,也不是今年才加速“美国建厂”,努力与美国合作的。
早在2020年之前的上一个选举周期,郭台铭就“弃商从政”,要竞选台湾岛领导人。
当时美国还是特朗普执政时期,富士康就加大了美国建厂步伐,努力绑定与加深和美国的关系。
至于郭台铭关于两岸关系的错误表述,亲近美国制衡大陆的一些言论,也是上个选举就有的表态。
针对郭台铭四年前就开始的选举,我们在今天稽查“富士康”,是非常牵强的解读。
我国在“反台独”领域,针对一些明确支持台独的企业,是有制裁措施,如今将对富士康的稽查,上升到“政治选举导致稽查”的程度,会让所有台资资本都陷入“稽查扩大化”的恐慌中。
所以这种“鼓吹”,好像“整治郭台铭很爽”,但实际上给这次稽查抹上了不该有的色彩。
第二种解读:认为稽查富士康,是在向拼过供应链下手,向亲美派亮剑。
这类观点往往将美国制裁华为和富士康加速在美国建厂绑定在一起说。
因为富士康在苹果供应链中占据举足轻重作用,这些人宣扬稽查富士康是痛打苹果,为美国制裁华为出气。
同时苹果产业链部分离开中国,迁往越南和印度,富士康多次宣扬迁往越南和印度,都被解读为用“稽查”来惩罚这些“制造业脱钩”行为。
这类观点许多国人看了,确实有“扬眉吐气”的爽感,可这无形是给国家部门与华为“共同招黑”。
无论是苹果产业链,还是富士康,依旧是为我国制造业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和高收入消费群体的企业,虽然美国政府帮助国内科技企业打压遏制他国优质企业是“常态”。
但宣扬我国多部门以“稽查惩戒”方式为华为站台,这种宣传绝对是低级红,高级黑!
在我看来,对富士康的双线稽查,既不像负面舆论说的那样“对外资赶尽杀绝”,“外资屁股摸不得”;也不像一些“自嗨”族宣称的惩戒郭台铭,惩戒苹果产业链外迁。
那么这次富士康双线稽查,释放的到底是什么信号呢?
我们解读的依据标准还是要“实事求是”。
过去十年,因为调研高端制造业,特别是消费电子与自动化领域,我先后去过昆山富士康,郑州富士康和太原富士康。
在2010年第一次去昆山富士康的时候,我就被园区里的大型购物中心和电影院震撼到了,第一次接触这种“城镇型厂区”。
2016年到太原富士康出差的时候,我见到太原围绕富士康建了新区,公安分局都以富士康新区命名。
现实是富士康在我国多个省会城市都是“超级巨无霸”,这些城市在引入富士康落地的时候,都会做出“要土地给土地,要税收优惠给税收优惠”的巨大让步。
在此背景下,在用地方面,富士康可以0成本或者以极低的价格,得到远多于“实际生产需求”的土地。
然后富士康通过建设“产业园”,进行“二次招商”,以市场价向其他企业转售土地或者“出租土地”,0成本的成为土地“二道贩子”。
在过去三十年,富士康全国四十多个产业园,转卖获利或者“超期闲置”的土地太多了,如今展开土地稽查,是要富士康回到“普通大型制造企业”的位置上。
另外,在税收领域,全国各地给富士康落地一般都有5~19年的税收优惠,富士康2022年集团进口总额约5400亿元人民币,占我国进口总额3%;出口总额约8490亿元人民币,占我国出口总额3.5%。
看起来占比数额不高,但是一家企业占全国外贸3%以上份额,绝对称得上举足轻重。
如此大的体量,如果是在我国各地“税收优惠”政策下合规运营,我们当然欢迎,可如果在“税收优惠”的背景下,依旧“偷税漏税”,在如此体量的背景下,这对我们国家的税收薅羊毛就更严重了。
从实事求是的角度,无论是用地,还是税收,富士康的庞大体量都让我们国家的国有土地财富和全民税收被侵占,对富士康的稽查都势在必行。
因此这次富士康的土地和税收稽查,我的观点是回到土地和税收的角度去解读,既不用制造负面恐慌,也没必要“拔高”政治意义。
让经济领域的问题回归经济,才是正确的“复苏”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