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23年3月15日,由投资家网、深圳市国际投融资商会主办的“第十一届中国股权投资年度峰会”在深圳福田香格里拉大酒店隆重召开。本次峰会以“万物资生,福启未来”为主题,深度剖析股权投资全新业态,并广邀100+VC/PE、母基金投资大咖、50+上市公司,500位投资及企业精英齐聚一堂,围绕投资人、企业家、创业者等人群最关注的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度交流与探讨,助力中国股权投资行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在下午分会场一中,创世伙伴资本合伙人梁宇、东方富海合伙人宋萍萍、恒益天泽资本首席合伙人朱忠敬、卓源资本创始合伙人袁宏伟、同创伟业合伙人张文军、创东方投资管理合伙人金昂生将作为专场主持,围绕“‘专精特新’的使命”展开精彩的讨论。
以下为圆桌讨论实录,经投资家网整理:
金昂生: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创东方投资合伙人金昂生,今天非常感谢我们股权投资年会的主办方,我见到好几位老朋友。疫情三年对各方面的调整给大家带来了很多变化,我感觉这三年是很魔幻的三年,几位老朋友让我有一种感觉,就是老友的久别重逢的感觉。当投资家的伙伴打电话邀请我这次股权投资年会论坛时,我第一时间就答应了。今天见到各位新老朋友非常开心,我们这一个专场的主题是围绕着“专精特新”进行讨论。
“专精特新”的使命,在展开我们的讨论之前,按惯例请我们在座各位专家、嘉宾自我介绍,先从梁总开始。
梁宇:感谢金总,感谢投资家主办这次活动。我是创世伙伴合伙人梁宇,我们基金主要集中投智能化、数字化、国际化等早期科技类的企业,如芯片、新能源等诸多领域布局。今天这个主题“专精特新”是我们特别关注的,因为这是在整个市场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板块。稍后和大家展开,谢谢。
宋萍萍:非常感谢投资家在疫情后召开一次这么专业、规模相当大的论坛活动。我来自于深圳东方富海,深圳东方富海是本土民营股权投资机构,我们目前管理350亿人民币,也管理国家中小发展基金的一期和二期,我在东方富海带领一支聚焦硬科技投资的科创基金团队,我们团队2017年成立,2018年开始投资,目前管理将近30亿规模。我们投资紧紧抓住“专精特新”的特点,如今几年下来表现还好,对“专精特新”的投资逻辑有较深刻的体会。
朱忠敬:大家好!我是来自恒益天泽的朱忠敬,公司是西交大全球创新创业大赛合作投资机构,我也是深圳西交大校友会创投俱乐部的负责人。主要关注新一代信息技术、半导体、智能制造、新能源等领域。我本人从事投资时间不算短,刚才看到同创伟业的张总,他们2000年就成立了,回想我还参加过同创伟业在大梅沙喜来登酒店的10周年庆。2012年我们曾投了大众点评,当时估值还算低,60亿人民币左右,13年腾讯进来是180亿估值,后续IPO后超过万亿市值以上。后续还曾经投资管理项目包括一体医疗、勤上光电、四格互联、卓帆技术、中达瑞和、利扬芯片等。我们投资风格走的是精准的路线,走成功率,同时我们也是“”发现价值、创造价值和实现价值“”三个价值的倡导者和践行者,谢谢。
袁宏伟:谢谢投资家的邀请。我们几位老朋友在线下好像没有见过面,这次是疫情后第一次聚在一起,非常开心。我也是很巧,我是在疫情刚刚开始的时候设立了一个新的平台,叫卓源资本。比起原来的平台,我们可能会更注重智能制造方向的更早期、更前沿的技术创新团队。一会儿跟大家在新平台层面上,就项目和未来投资策略方向上,我们做进一步的分享,谢谢。
金昂生:刚才在会前小聚的时候,我们十分感慨,袁总创立了新平台,在过去三年里简直创了一个奇迹,稍候请您分享创业的故事。
张文军:我是来自同创伟业的张文军,同创从成立到现在20多年时间,我们一直主要聚焦在科技、医疗医药这两大主要赛道,我们团队管理了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有个专职为这个基金服务的团队。我们这个基金承担着工信部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扶持中国“专精特新”、高科技中小企业发展的使命。“专精特新”以及“卡脖子”核心技术的进口替代,一直是我们基金重点研究和投资的方向,等一下会跟大家一起分享我们的一些投资策略以及我们的投资组合,谢谢大家!
一
投资人眼中的“专精特新”企业
金昂生:谢谢各位嘉宾的自我介绍。我们这一场“专精特新”的使命,关键词是“专精特新”,我在这里给大家普及一下。这四个字:专是专业化,精是精细化,特是特色化,新是新颖化。“专精特新”小巨人是工信部在推动倡导的一个针对国内的中小型工业企业培优的工程,我认为可以把它定义为培优的工程。
什么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每个人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展现在你脑海里的“专精特新”企业样子也不一样。这样的企业具备什么样的特征?你第一时间想的是什么样的企业?我想我们第一个环节先请各位嘉宾讲一讲你眼中的“专精特新”企业是什么样子的?最好能举一两个企业的例子,从梁总开始。
梁宇:“专精特新”这个词挺精确,因为我们的投资生涯是从2007年开始,在国内经历了若干个创投创新周期,明显感觉到差别非常大。在原来,比如美元为主的时代,投资企业都是平台型企业。到了“专精特新”的时代,赫然发现中国在各个不同城市,非北上广深的,如西安、南京、苏州、贵阳、武汉等地方,其实藏了大量在垂直领域做得非常深的企业,这种打法是横打和纵打。对精这一块,过去几年我们看到产业迎接了不少的挑战,由于各种外部环境影响,我们越来越多地看到很多原来我们在供应链的某个环节真正“卡住”了,但这也给国内创业团队带来了巨大的机会。大家知道像芯片领域,这是一个大概念。如果延伸下去,我们会发现在芯片这个非常窄的环节都有很多的机会。比如我们现在在做一些研究,大家在做这个硬盘,这个硬盘现在有一个大的需求的爆发,尤其是最近一段时间,在去年的时候到今年年初,ChatGPT爆发后,大家赫然发现后面的算力和存储要求非常大,因此在存储这个领域,在硬盘上一个小小的主控芯片这一块,直接被卡住了脖子,现在在PCI 3和4时代,马上进入5时代。我们回去看看在如此普及的硬件环节,真正在中国能做研发的,在中国本土有核心的企业是不多的,我们现在在做一些深入的投资。这一块人才很稀缺,在过去供应链存在芯片和制造生产在台湾,因此有一个情况,台湾有些产业在台湾本土,在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能够落地真正做出来,而这几年机会非常多。“专精特新”的精字就体现在这里,它能插得非常深。只要国内初创企业或者上市企业找到这种技术,你在主动芯片这一块,SSD主动芯片上这一个小小的环节,它可以撬动产业链在国产替代方面做出巨大的努力。仅仅是非常小的地方就有4、5百亿的市场,以前像三星等企业,我们本土的企业在过去研发投入不够,这是过去几年“专精特新”企业面临的问题,这也是机会的土壤。这是我们对“专精特新”的理解,比较纵深。
宋萍萍:专精特新”这几年大家提得比较多,从我们投资人的角度来说,我觉得我们对硬科技的投资逻辑也暗含着“专精特新”的理念。“专精特新”对我们来说不单纯是一个概念,而是优秀的高科技企业自然发展的一个过程。我梳理了一下我们团队投资了60多个项目,其中有16家国家级的“专精特新”,有11家省市级“专精特新”,而且这些项目都不是我们投资的时候拿到的Title,而是投了以后。但是我们投资的时候也不会因为这个企业是“专精特新”,就会投它。我们对硬科技企业的投资策略是团队牛、核心技术壁垒个、市场空间大,团队特别重要。我们投了一个北京做数模转换芯片的企业,同创也投了,我们后来还追加了投资。这个公司目前规模还不大,前段时间也被评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这个企业创始人是清华高材生,在国际顶尖的芯片龙头企业工作了八年,回国创业,他做的全部是“卡脖子”进口替代的芯片,我们投的时候没有多少客户,也没有多少收入,估值按规模衡量也不便宜。现在公司经过2年时间,就有上千家客户,包括国家电网、比亚迪等标杆客户,国产替代的机会也给企业快速发展带来了巨大机会。我认为现在“专精特新”企业,市场给他的机会远比以前更大,以前大家习惯国外的产品,如今国产替代,真正好的产品还是非常有机会的。我们投资了上海沐曦,该公司打造全栈GPU芯片产品,对标国际一流水平,也是应对美国对中国高科技产品封锁的进口替代,这个项目发展速度也特别快,得到国家队加持。
朱忠敬:从我的角度看,所谓“专精特新”是实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的发展,创新能力强。尤其重点关注“专精特新”里面的“特”,就是这个产品的独特性、独有或者独家。以我们重点关注半导体这一块举例,最近有一个项目目前来说是车规高端光耦国内独有的。2021年时新能源汽车曾一度芯片供应短缺,尤其高端领域这一块,半导体光耦基本上都是国外垄断,国内还没有。2021年造成缺芯新能源汽车出不了货,到处找国内的厂家。刚好这家创始人从事相关半导体芯片行业30年,之前一直从事芯片研发、也负责技术、工艺、封装测试等各个环节。也带领公司团队。不负众望,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了符合车规要求的芯片。车规要求取得各方面的安规认证,芯片老化实验至少1000小时以上,真正出批量产品时间长。现在公司业已成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也是单项“精品制造冠军”。公司产品会打破国际垄断,并且有望超过50%以上的份额。尤其下游应用在新能源汽车、储能、光伏以及工控领域,未来前景广阔。目前在车规光耦领域已经取得了国内龙头地位。另外也比较侧重“专精特新”的“新”,也就是产品的自主创新或者应用模式的创新,我们也投了一个物业行业信息化的项目,就是产业互联网应用创新的案例,目前也是国内最大市场占有率了,以后再具体详细介绍。
袁宏伟:我想“专精特新”这个概念的提出是适应现在国家科技和国内外环境的一个状态,提出一个新的说法。作为投资机构,我们可能有自己的舒适圈,或是专业领域,跟我们原有的投资策略相重合的有几个方向:第一,人才。既有经验,又有非常完备的现代最新知识架构,这样一群85后的年轻人。第二,从产品层面,一定是研发团队和技术领先性的产品,一定有比较高的毛利,要超过30%以上的毛利水准。第三,在产业链上,我们聚焦在三个方向。这三个方向是存力、算力和运力,都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存力是指存储的能力和效率,算力是提高数据运算速度或者提高运算的效率,或者是提高数据调用的效率。还有运力,因为我们从数据时代到文本时代,一直到图形时代,现在我们已经到了视频时代,数据在呈几何级数的增加,你如何用最快的速度把这些应用数据从云到端,到做出整个决策,都需要强大的数据传输的能力。涉及这三个能力方向上,有软件、硬件,再叠加高毛利产品和85后年轻一代的科技基因,这些叠加在一起就是我们的投资策略的核心。这个核心恰恰和“专精特新”有非常大的重合性,可以说我们投的投资组合应该说每一个拿出来都可以说是“专精特新”这个方向上的,这也是我们从投资角度自下而上的一个理解。谢谢!
张文军:“专精特新”这几年特别受到国家的重视,也受到资本市场的认同。我们觉得有两个背景,一是中美贸易战,贸易战之后我们突然发现在很多关键东西上,我们实际上被国外“卡脖子”了,这些东西往往在产品中占比很小,但它非常关键,如果你没有,这个产品可能就做不了。以前别人供应的时候,你可能没有感觉。一旦开始不给你供的时候,你会感到非常深的困扰,我们看华为手机就是一个实在的例子。
我们经过这么多年GDP的高速增长,大家逐渐开始摆脱对GDP的一种依赖。其实发展“专精特新”和GDP的高速发展不完全一致,有时候在GDP增长减速的情况下,通过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我们也可以取得很大的收益。在很多细分行业和产品上,我们对国外的依赖还是很大的。除了半导体芯片之外,我们在高端科学仪器上95%都依赖进口。大家知道如果你没有基础科学研究,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停留在一个恒定水平,很难往前发展。通过研究发现高端科技仪器的品种非常多,每一个品种的市场空间都不大,但技术含量非常高,可以说是高投入、低产出,我们就理解为什么过去这些年投资机构对这一类公司不感兴趣,因为投资大量的资本做研发,可能产出非常小。资本市场科创板上市的企业,能以PS定价的基本上都具有“专精特新”特色,解决我们“卡脖子”技术问题的公司。
同创伟业布局了一批这样的企业,目前来看相对比较早期,但是它的发展速度非常快。产品出来后做推广时发现过去不太待见他们的客户现在非常欢迎他们。比如我们有个客户做仿真软件,华为几个事业部同时在跟他们合作开展研发。以前要进华为很困难,现在华为主动敞开跟他们合作,用他们的软件来做一些研究工作。这样的机会对初创公司是很难得的。
在资本市场上,百亿市值基本上是一个门槛,如果能长期保持在百亿市值以上的公司,其实是很少的。我们分析这些公司,真正靠赚钱算市盈率,资本市场最多给你30到40倍,你要持续有3个亿以上的净利润才可能有百亿市值。但是真正具有创新技术的公司,不是用利润来定价的,我们资本市场开始越来越欢迎这一类的上市公司了。
金昂生:这是非常好的一个观点。从估值角度看很多百亿估值的公司的一个要素就是创新。在我准备这个圆桌论坛之前,我好好地学习了一下“专精特新”的相关政策和背景,大概归纳为国家工信部出台相关的扶持配套政策,它的落脚点我总结大概是三方面:
第一,科技创新,推动中小型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创新能力是摆在“专精特新”企业筛选里面的第一条。
第二,引导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的有序分工。“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大而全是对照的,国家出台这些政策引导我们这些企业要做出自己的特色,要有序地分工。
第三,刚才张总谈到产业链的安全。“专精特新”如果大家仔细打开来看,很多企业在我们大的行业、大的工业产业里的某一个细分链条里面,它有中游的补齐产业链的作用,这可能是“专精特新”国家的落脚点所在。
我们创东方这边服务了很多家企业,“专精特新”的企业非常多,包括已经上市的。我具体举个例子,像金博股份,这是做湖南某材料的企业,我们陪伴了这家企业十几年,现在科创板上市200亿左右的市值,我们当时投他还不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后来发展起来,被评为国家第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这个企业围绕着超高温环境下,像热产材料、飞机刹车盘、制动盘等,保持强度的材料。另外,我们跟同创伟业一起投资深圳安培龙,它也是国家第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这家企业深度围绕着传感器做研发和业务拓展,目前形成了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芯片传感器领域的产品线。中午跟张总聊到针对传感器推出的投资,传感器这个领域是很典型的有“专精特新”属性的这么一种东西,它成长的周期是比较长的,但是对于我们的产业,国家的产业链的安全和产业的升级非常重要。我们在深圳投资的看到科技是做全景相机技术平台,这是国家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我们投资后他才被评为“专精特新”企业。
二
专精特新在投资组合的位置
金昂生:对于我们投资硬件类、工业类、工业品的投资伙伴来讲,“专精特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也是我们评估过程中的一点。接下来我有一个问题,选两位嘉宾回答。我们所在的机构里,针对“专精特新”有没有专门的投资策略?“专精特新”在我们投资组合里面,大概是到什么位置?有没有专门的投资策略?我们大概投资组合的占比是多少?
张文军:刚才讲“专精特新”,我们没有专门针对“专精特新”做投资,内部从来没有专门讨论过。前面介绍过我们公司从成立到现在,硬科技投资一直是我们的主赛道。对于高科技、冷科技、硬科技、黑科技的投资,某种程度上也刚好与“专精特新”相符合。我们投得企业有几十家在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名单里。我们内部有一个投资策略,是要“卡脖子”的技术的进口替代。之前我们投资一家科学仪器公司,投资决策周期是非常短的。我们做了一些研究,发现高端科学仪器国内非常稀缺。我们投的时候收入就几千万,估值是近30亿,我们还是投资了。现在他们发展非常好。把仪器做到国际顶尖水平,可以做到进口替代,让高校科研院所批量采购,市场前景是非常大的。国家去年专门出文件,要求高校科研院所在购买科研仪器时,如果你不买国产的,必须有充足的理由。
金昂生:这是非常有效的思路,有请朱总,恒益天泽是我们的新朋友,您跟大家分享这个问题,我们有没有专门针对“专精特新”的投资策略和投资比例?
朱忠敬:在这一块,就像刚才讲到我们没有专门的这一块,但和我们的投资策略是比较吻合的,因为我们没有走那么大的规模,侧重精准投资路线。因为“专精特新”也是符合政府的产业政策扶持,同时也有相当的门槛,后续IPO的路径也是比较清晰,可以说也是给了投资机构一个方向指引。同时我们平时和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时,他们也比较关注这一片,会照着“专精特新”的名单,提供相应的贷款政策扶持。“专精特新”本身就是优质中小企业的中坚力量,小巨人又是“专精特新”里面的核心主力军,就像上午有位教授讲到,这一块也是未来科创企业的发源地,很重要。刚才提到我们比较关注“专精特新”的“特”,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小巨人”有一项是符合《创客中国》前50就可以有直通车成为专精特新“小巨人”。本身申请“小巨人”有一系列的要求条件,像市场占有率、研发投入等指标,但是如果符合工信部组织的《创客中国》前50可以直通车成为“小巨人”的,我们投的项目刚好是创客中国的一等奖,我们对这块还是蛮重视的,谢谢。
金昂生:根据统计数据,前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国家级大概有3000多家,第四批比较多,目前全国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有几千家。针对金融机构,像银行等,很多是有绿色通道的,我相信对于我们投资机构来讲,如果摆在我们面前是一家国家级“专精特新”的小巨人企业,在我们内部的立项或者投资、评估的加分项里,我相信可能会有比较正面的加分。这个小议题,我们就讨论这些。
下一个议题,我们重点讨论变化和挑战。回想2020-2022年疫情这三年,由于各方面政策的变化,对于专业企业的影响是很大的。大家在这三年里面看到了很多市场环境的变化,特别是产业链的变化。我们每年都经历了部分的价格急速变化,从航运的架构到抗疫的价格,再到后面半导体芯片的价格,再到后面的硅料、新能源、动力电池的材料涨价。所有的这些涨价都有一定的周期性,波动非常大。有高涨,也有回落的时候,给很多企业经营带来挑战。站在今天这个时点,疫情已经翻篇了。我相信2023年投资人是密集出差的状态,大家有没有感受到今年和明年有哪些新的变化、新的机会或者新的挑战?我想这个话题请各位嘉宾分享大家近期的感受。从梁总开始。
三
专精特新的挑战和变化
梁宇:这几年,大家都憋着一股劲,现在大家自由地在“专精特新”这个领域探讨,政策在往新的科技领域倾斜,我感觉很高兴。往前看的话,其实贸易战是一个很大的驱动因素,它导致链条被削弱后,被“卡脖子”是大家看得见的,这是存量市场,偶尔给中国早期有真正核心科技或者黑科技的企业一些机会,本身需求是在的,但供应端被砍掉了,原来真的不敢用国内的产品,原因很简单,过去的产品质量不达标。现在由于整个市场突然空出来了,确实给国内这些企业新的商业机会,我们用“专精特新”的视角看待全球供应链和企业,你会发现他们经历了很长的时间维度,慢慢磨出来的,给我们现在的机会是我们需要花很短的时间,高浓度地把人才的力度、资金力度、政策力度、市场需求的力度挤在一起,把它挤在一起,对于早期企业原来没有需求上的扭曲,他需要漫长的时间才能完成。现在市场引导、国家政策引导,除了像VC机构外,刚刚大家谈到银行也有很多配套政策,我们刚好被评上“专精特新”,银行确实有通道低息贷款,任务放到每一个放贷专员有KPI的。这一块我想从未来来看,这股力量在不断加强。
刚刚谈到这是被贸易战打出来的存量市场的机会,其实整个市场从另外一个不同的维度,在增强市场上我们全球也有这样的机会。举例来说,现在国内做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的弯道超车,龙头企业有不错的成绩,至少我们是对的。在这个领域带来了新机会会发现中国和美国这样两个巨大的市场和巨大的人才库在这个领域的竞争,大家某种程度上是投入的,比如在新能源汽车自动导航领域,原来有些必备的东西,毫米波雷达等,这几块中国的企业现在可以说引领着整个行业的发展。最大的市场就在中国,他们的路线逐渐会从纯市值的领域,开始转向用毫米波雷达、4D雷达解决路上的安全问题。恰好我们国内的链条能接得住,而且不断继续供应传统车厂雷达的关键零部件,现在海外订单不断过来,包括传统的汽车厂,如日本、德国他们都在逐渐把国内非常细分领域的雷达引入到他们的供应链当中,这是新增的市场,往前看我们觉得非常充满机会的,逼迫我们自己往前看若干年,过去的市值已经翻篇,现在新来的需要振动。在国内资本市场上退出来看,大家刚刚谈到科创板,科创板早期的时候,科创的属性刚刚上市,并没有那么强,经过一段时间洗礼,现在按照标准继续做的真的有很顶尖的技术,至少可以有能看的,整个环境在推动“专精特新”的中小巨人往前走。作为早期的企业来说,投资早期的基金来讲,不光是获得“专精特新”称号的企业我们愿意投资,我们更愿意培育早期有新技术,确实找对市场的企业,帮助他们获得“专精特新”的门槛,这样一个俱乐部的门票,我们本身也在做一些这样的布局。基本上就是这样的感触。
宋萍萍:我觉得现在创新企业面临一个很大的挑战就是融资比以前更难,创新企业也有一个分化,赛道好的优秀企业现在融资相对可以,估值也不便宜,好项目投资机构也都要抢。但稀松平常的项目融资相当难,考察的维度、后续发展的后劲儿要求更高。我们内部讨论项目经常也会思考个企业投了,下一轮有没有机构投?或者能否有自我造血能力?创业如何补足自己的短板、加强和产业机构的合作,使得自己的产品得到产业机构认同、在行业里得到验证,对它的融资是很有帮助的。
第二,我觉得国家应该有意识地组织龙头企业、产业的领头,早期创业企业更早接触业务的互动。很多传统企业想找早期技术,而新的企业没有这样的渠道对接,耽误了他们产业化转化的时机。
朱忠敬:有关“专精特新”这一块机遇和挑战,我有以下感受。其实满足符合其中的比如“专业化”或者“特色化”四项里面任何一项,就属于“专精特新”的企业。所以它可能只是满足或者说攻克了其中的一个技术环节或者一部分领域的领先,实际上还是有很大的成长空间,这个需要企业在未来自身的经营当中去加强和完善。之前之是满足了从“无”到 “有”的过程,实际上企业还需要从 “有”到 “优”的过程,这样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足于不败之地。
另外,其实科技攻关、研发这一块的投入,现在尤其是高新技术领域,像半导体领域等研发投入比较大,周期比较长,也需要更多的人才在这方面的助力,相应的话各种成本、管理费用、开发费用等比较高投入,所以需要企业尽早做好各方面、多维度的资金方面的综合规划。
最后我想说一下,除了这块以外,现在尤其是早期、中早期的企业相对比较注重经营,也是没错。但可能相对会忽略了公司治理这一块,包括内部激励制度、团队建设等。把公司治理这一块综合能力提高、梳理清楚,也是有利于企业更长远的发展,吸引更多的外部机构投资资金支持。公司治理这一块对我们这种“专精特新”的企业来说,也应该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
金昂生:袁总和张总,我想重点了解一个问题,大家在一线跑得比较多,今年大家感受到市场环境变化有哪些?
袁宏伟:不光是今天,从疫情开始一直到现在,从变与不变这个维度,我想谈一下在一线的切身体会。变化是非常大的,有可能我们再也回不去从前了,集中在哪些方面?
第一,我们一直相信国际分工,我们认为全球领域各个产业可以因某个区域的竞争优势和区域的资源做各自擅长的东西,然后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最后形成最有效率和成本最低的一个产业链的构建。现在这个环境,大家都知道已经不是这个逻辑了,可能再也回不去了,我们擅长的东西,我们能做的东西,有可能我们拿不到供应链上我们或缺的环节,这倒逼我们一定要想出更好的变化来。
第二,我们看到整个产业链在10-15年前,“专精特新”也好,“双创”也好,科技创新也好,我们一定会聚焦消费电子的产业链,但这个产业链已经逐渐趋于饱和,必须升级到一个新的产业链。这一点很欣喜地发现升级的这个产业链,比如现在全球最大的工业是汽车产业链,实际上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出口,我们原有的为了消费电子,为了手机配套的那些“专精特新”的产品,现在都可以有机会升级到汽车方向,汽车新能源化学和智能化这两个方向上,我们中国的产业链是非常完备的,也是非常有基础的。这是产业链的变化,这两个变化都是一个跨时代的变化,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变化,能否跟上这个变化对创业企业也好,或者对一个区域的经济也好,影响都是非常重要的。
不变的是什么?不变的核心最主要还是在我们的竞争优势是没有变的,原来我们是单纯的劳动力红利,现在经过15年的长时间发展,实际上我们确实形成了,如果可以准确地说是人才红利的话,至少他是一个受过完整教育的一批年轻人的新型劳动力的红利。这是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区域可以替代的,并且这些人的知识结构也好,劳动态度也好,包括我们中国人的勤劳、吃苦耐劳等这些,都把我们产业链优势可以充分发挥出底层的竞争优势来。在这个逻辑之上建立起来的一些我们的供应链,这个供应链是非常踏实的,其他地方是很难抢走的。
另外,我们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们形成了一个非常庞大的,讲统一语言又有普遍消费能力的巨大市场,这个市场的需求也是不断在变的,不变的是他对消费的需求,他的质量在发生变化,他的消费能力在发生变化。这个巨大的市场可以给我们的创新产品和“专精特新”的创业企业提供一个特别好的成长环境,这个环境也是没有其他地方可以取代的。再加上,最近频繁出台各种各样的措施,促使我们各地的政府也好,还有各方面的社会资源,尤其是金融资源也好,都在做一个巨大的转变,从过去单纯的创造收益,转到现在培植产业,培育生态环境、产业环境,形成一个有更长久的产出能力的产业环境。这些都是一个非常积极的因素,我一直感觉我们每个时代的精英都有他的机遇,在这个时代,对85后这些技术精英来说,我觉得创业去做“专精特新”,去做硬科技,去做解决“卡脖子”的问题,是有一个非常好的基础。这个时代是属于他们的,所以我们也希望我们的投资人能关注到这一点,通过我们能分享到这个时代的一些红利,这是我的看法,还是比较谨慎乐观。
金昂生:点题点得非常好,您最后的几句话在目前庞大的产业基础条件下,我们新一代的创业的小伙伴们迎来了比较好的创业时间窗,资本基础、产业基础都不错。请张总分享一下看到的变化和挑战。
张文军:我觉得既有挑战,也有机会。从宏观的角度来讲,全球化肯定代表着分工、效率、可以维持低成本。从中美贸易战开始我们发现有很多东西我们都要自已做,哪怕是工业胶水,他一年市场可能5亿人民币或者10亿人民币,但一旦没有,很多产品就做不了。我们需要花大代价来研发,从国家安全的角度和产业升级角度来说是必不可少,这是我们现在面临的情况。
今年GDP的目标是5%,可能是因为去年的基数比较低,我觉得明年不一定会到5%。我们刚才说的发展高科技,发展“专精特新”的企业,如果真正是尖端技术的产品,它的产值和销售额往往是很小的。
比如半导体材料,日本人手上掌握着核心的半导体材料有几百种,每一种拿出来的量都很小,但你离不了,如果你离开了,可能半导体整个工序就走不下去。我们大家知道的像光刻机,这是非常大的设备,除了这个之外,还有很多我们现在不知道或者还说不出名字来的关键核心部件,这些都是很稀缺的,我们在研发,自己生产的过程中要面临非常多的挑战。
在宏观的层面,我们不能再指望过去几十年高速的经济增长,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现阶段追求高质量的增长。对于真正具有核心技术的公司,我们需要耐心,对于这一类企业,不能想着投完三年就有很好的经营成果。有时候需要5年、10年甚至更长时间。现在实施全面注册制后,并不要求企业盈利才能上市,这已经很明确了。下一步希望能看到更多具有核心技术的“专精特新”企业哪怕没有盈利也能尽早走向资本市场,这对我们做早期的投资机构来说,是一种非常好的鼓励。
金昂生:最后我们回归到比较干货的问题,最后一个问题是今年我们的主要投资策略、投资重点是什么?我想各位用最简练的语言跟大家分享。
梁宇:今年比较着重在新能源领域、自动驾驶、核心零部件,加上医疗科技垂直赛道,在当中做布局,找到其中不可替代的点。我们在A轮,还是希望和企业一起陪跑,谢谢大家。
宋萍萍:今年响应国家战略,围绕解决“卡脖子”进口替代技术,我们科创团队主要聚焦在半导体、新能源、生物医疗领域。策略上要么投早、投小、投创新,估值便宜;要么投相对成熟、确定性强的。
朱忠敬:我们今年的策略是半导体领域进口替代同时结合新能源汽车、工控和光伏领域的产品应用,集成电路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枢纽,关系国家安全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我觉得未来这些领域还是值得期待的。像新能源汽车,比亚迪年产量去年有接近2、3倍的增长,半导体光耦芯片车规产品进口替代比较确定,结合刚才说到的“专精特新”这一块的特点,“小巨人”、“单项精品制造冠军”等因素,公司逐步奠定国产化光耦龙头地位,增加市场份额,比较有机会一年左右可以达到IPO上市目标,我们重点布局这一块。谢谢。
袁宏伟:我们从聚焦的方向上,因为我们一直是早投、小投前沿科技,我们聚焦在几个方向,三大主线:数据的存力、算力和运力这几个方向。数据的存储能力和效率,处理数据的运算能力和效率,以及数据传输的能力和效率这几个方向上。因为我们是清华背景的团队,我们从校友中开发大家在大厂或者在自己领域特别专注的方向上的团队。从估值上,我们投项目要投到5个亿以下,甚至1个亿以下,我们希望在种子轮陪企业开始起步,陪企业一起走下去,会把我们认知的这些所有的人脉资源、金融资源和投资资源,都嫁接到企业身上。会花更多的工夫发现和培育这些前沿科技的企业。
张文军:从投资方向来讲,包括汽车智能化、新能源车整个产业链,高端科学仪器、高端传感器,还有一些能够提升我们经营效率的软件企业,我们都会比较关注。阶段上来说,我们希望尽可能的投早、投小、投科技。
金昂生:这两年一级市场的估值泡沫比较大,在您看来今年的估值有没有往下?
张文军:金总应该说的是2021年,2021年确实是投资大年,很多机构在2021年投资家数都创了历史新高。项目多,金额大,回头来看可能有些项目投贵了,去年资本市场回落很厉害。今年我们遇到一些项目去年融资不成功,今年跟我们聊的时候,预期放得很低,甚至有两个项目让我们开价,他基本上不会还价。估值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投到真正好的项目。投到优质项目可能是更好的策略。
金昂生:我们期待一级市场股权投资这一块的估值泡沫能逐渐走向理性。讲到“专精特新”,在我个人脑海印象出来的日本某企业,这是陶瓷电子技术品牌,已经成长为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公司。在中国目前的产业环境下,在我们这么庞大的产业链条基本面下,我相信中国民营企业会涌现出越来越多有全球竞争力、全球创新能力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而且这些小巨人企业最终回再上一个台阶,能在影响全球的技术产业进程的作业的公司。
今天非常感谢在场各位嘉宾的真知灼见,感谢大家的聆听,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