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资源是诚信,放弃清零的第420天,新加坡是如何逐步走出疫情的?

2022-12-07 1554


01


前几天听到一件趣事。一个新加坡人到中国工作,每天都可以参加免费的核酸检测。这让他觉得自己占尽便宜,就天天去做核酸。因为新加坡做核酸检测很贵,去医院做一次核酸要花费人民币900多元。


我搜索了一下,发现新加坡人早就抱怨核酸检测太贵。2021年9月2日的联合早报上,就有一篇文章谈这个话题。



在中国,即便是自费的混管核酸检测,也是三元多一次。比如内蒙古大多数地区都是自费做核酸。


任何东西,批量大了就会便宜。正如你买一张火车票的价格,远远低于几个人包一辆火车的包车价。


大多数新加坡人都是没做过核酸的。对于习惯了经常做核酸的中国人,或许会觉得奇怪,他们不做核酸,是靠什么办法控制疫情的?


新冠并没有在新加坡造成巨大死亡。相反的,新加坡的死亡率极低。与香港比,新加坡的死亡人数甚至只有香港的十分之一


从防疫方面,新加坡先天条件并不好。这是个小国家,人口密度是中国的60倍,没有郊区可以隔离人群。食物、能源和各种物资全靠进口,一旦限制国际物流,国家就会崩溃。全国四分之一人口是外国人(相当于中国有三亿外国人),要断绝国际航班和人员流动代价巨大。


新加坡全国只是一个几百万人口的城市,无法学习中国这种全国各地「驰援」的做法。


在中国,一声令下,就可以从全国调集上万名医务人员星夜驰援某个城市。对这种「举国机制」,只有600平方公里的新加坡只能望洋兴叹。


在中国,各地调集大批施工队进驻,几天时间就可以造一个庞大的超级方舱。这种基建狂魔式的「中国速度」,新加坡这种人口小国根本做不到。


在中国,小区门口一封,居民就出不去,人员无法流动。但是新加坡的组屋是没有围墙的,也没有「单元」,整个楼好几个楼梯,四通八达,联通的开放式走廊,根本不可能封锁。



由于人口少,病例不多,新加坡无法进行疫苗试验,所以虽然医疗科技发达,却无法像中国、印度那样自主研发疫苗,只能采用昂贵的进口疫苗。


在疫苗普及方面,中国也发挥了「举国体制」的优势,可以调动一切力量去普及疫苗。


新加坡没有中国那么多的专家和人才。中国是人口超级大国,中国的公共卫生疾控专家、病毒专家、临床救治专家的人数,都比新加坡多几十倍上百倍。


所以,中国可以做到的事,新加坡完全无法抄作业。它只能依靠有限的资源,自己摸索适合新加坡的方案。



02


新加坡在很早以前就宣布放弃清零政策。今天是新加坡放弃清零的第420天。



这么早放弃清零政策,又不做核酸,也没有大面积封城、封小区、封楼,甚至也没有大量的方舱,新加坡靠什么控制疫情?


新加坡的疫情控制是分阶段的。疫情之初,当时的病毒相当凶险,致死率高,医学界对病毒尚不了解,也没有疫苗和有效药物,所以当时采用的是严格管理的清零政策。甚至在2019年12月,武汉「疑似」出现未明肺炎,新加坡立即在机场和各医院设立测温点和发热门诊。


在「清零」阶段,新加坡采用和中国类似的「流调」做法,发现一个病例,立即跟踪密接人群,要求他们居家隔离。很多学校停课,各种聚会中止。


但是,当病毒到了德尔塔阶段,传染性变得很大,毒性已经降低,新加坡政府认为清零政策已经不适应。首先,一旦社区感染人数超过几百人,流调会耗尽基层工作者的人力,变成不可持续。



所以新加坡政府决定放弃「清零」。李显龙总理演讲说:人民需要挣钱吃饭,需要正常的社会生活,孩子不能失去他们的童年。


新加坡放弃清零的时节,正是德尔塔如荼似火的时候。那时候,中国互联网上流行的图片,都是印度疫情遍地死尸,尸体只能堆路边烧。美国火葬场忙不过来,大量尸体无法处理。


新加坡靠什么底气放弃清零?清零后如何应对大泛滥造成的医疗挤兑冲击?


新加坡的原则是:一旦病毒毒性减弱,疫苗普及率足够,在不造成医疗挤兑的情况下,逐步开放。开放的程度以医院的ICU和吸氧病房的占用率为指标。一旦住院率偏低,就继续开放。住院率超过临界值,就加强管控,比如限制就餐聚会人数。这样达到动态平衡。



03


新加坡在防疫方面有几个值得赞扬的优点。


首先,新加坡民众对政府很信任,正如李显龙说的,新加坡最大的资源就是诚信。政府有话直说,丑话也说在前头,长期以来建立了良好的诚信信誉。防疫期间,卫生部每天公布数据,公开透明,各部门严格遵守法治原则,因此虽然大家对政府的做法有诸多不满,但是信任度依然很高。


由于政府得到民众信任,所以新加坡实行分诊,让轻症患者在家休养,民众也会安心在家,而不是冲到医院。


其次,新加坡老人疫苗普及率高。有些国家的疫苗是先给59岁以下年轻人打,但是新加坡政府认为在疫苗数量有限的情况下,必须优先照顾70岁以上老人,因为他们才是真正危险的人群。



为了消除民众对疫苗的疑虑,李显龙总理亲自到中央医院的疫苗注射点,在排队群众和记者的围观中打疫苗,并且把视频发在自己的Facebook。李显龙说:内阁成员中我最先打,其他人自愿。


虽然新加坡的总体疫苗普及率低于中国,但是老年人的疫苗普及率极高。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新加坡疫情之初就大力扩充ICU病房和吸氧病房,卫生部每天公布ICU病房和吸氧病房的住院率,让民众心里有底。


在全民核酸检测方面,新加坡政府并不提倡。因为大量的人排队聚集做核酸更容易造成病毒扩散,还会占用大批医务人员资源。


新加坡政府早在2020年疫情之初就给民众分发抗原检测包,每个家庭分六个,用完了可以继续要。如果觉得自己有明显新冠症状,就自己在家做抗原检测。若是阳性(二道杠)就在家休息,几天后转为阴性了就可以继续上班。



04


如果说中国的疫情防控是「动态清零」,新加坡放弃清零后的做法就是「动态感染」


新加坡绝不是躺平的国家,相反的,新加坡政府做得比任何国家都更仔细更认真,数据细节非常严密,甚至他们对于未来每天感染人数的预测数据模型的精准度也让人叹为观止


新加坡政府每天公布的规范,细节到堂食聚餐人数,庆典聚会人数。有时候禁止堂食,有时候只允许一张桌子二人堂食,有时候允许五人堂食,有时候放宽到十人。


这种人数控制的依据,就是医院的ICU病房和吸氧病房的入住率。一旦住院都多了,就加强防控。住院少了,就放松防控,让更多的人感染。最终让大家都感染一次,或感染几次。


所以新加坡从来没有躺平,现在依然没有躺平。如今你看到新加坡好像是完全开放,其实并非如此,新加坡的这种「动态感染」机制一直没变。以后可能也不会变。


420天以前,李显龙宣布放弃清零政策时,新加坡人并没有惊讶。因为早在2020年3月,疫情刚刚开始时,李显龙就说过这种病毒很可能与人类共存,变成流感一样,那时候新加坡人就要和它共存。所以这一整套方案,是当时就已经定型的。


新加坡模式曾被新加坡人戏称为「仰卧起坐」。它的逻辑其实极其简单明确:以医院ICU和吸氧病房的入住率为控制指标。


这套新加坡式的防疫手段,控制结果如何?


根据新加坡卫生部的资料,公众号「新加坡眼」制作了一系列图表,介绍给中国读者。首先看最近一段时间流感死亡率和新冠死亡率对比,可以看到新冠死亡率已经略低于流感死亡率。并且结果显示疫苗是有保护作用的。




从总体死亡率看,新冠没有那么可怕,至少在新加坡没有那么可怕。




05


新加坡的防疫做法,可以给我们什么启示?


首先是是数据公开透明,按照科学诚实的原则用真实数据说话。卫生部网站每天公开详实数据,让民众清楚了解不同阶段的病毒的危害。一切以严格的科研数据为标准。既不要为了吓唬民众而故意夸大病毒的危害,也不要为了安抚民众而宣传病毒无害。这样民众才能理解政府防控政策的用意,才会主动配合。


其次是政府时刻关注民意。新加坡政府经常做民意调查,几次调查的结果显示,大约一半人认为政府的防控措施是恰当的,四分之一的人认为防控过严,四分之一的人认为防控过松。关注民意,可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长期防控体系。


第三是防疫政策的一贯性。一开始就要提前告诉民众,在疫情的不同阶段会采用什么措施,这样在不同阶段,民众都能理解配合。


第四点就是民众和政府的彼此信任。没有这种彼此信任关系,防疫就会变成灾难。


「新加坡最大的资源就是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