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十年,这座养老城市将上演发展奇迹,补齐大湾区最后一块短板

2022-11-16 564

近日,各省市纷纷发布了2022年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情况。长三角凭借209062.25亿元的GDP总量、占据了大约全国四分之一的比重,交出了一份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答卷。 

而它的“老对手”珠三角广东九市则创造了74348.52亿元的GDP总值。这个数字单拎出来看起来耀眼,但和长三角对比属实弱了一些:一省PK三省一市,有点力不从心。 

然而区域竞争的格局已经改变,珠三角开始和港澳地区紧紧抱团形成“大湾区”。珠三角和长三角的竞争,也慢慢演变成大湾区和长三角的角逐。

只是,“大湾区”在“一致对外”拼搏发力的同时,内部格局也在悄悄发生变化。

三个支柱

“大湾区”这个概念是由珠三角城市群演变过来的,在2015年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年国务院发布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目的是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 

实际上,大湾区的蓬勃发展,离不开香港、深圳、广州这三座城市的支撑,周边的城市,可以说都是搭了它们的顺风车

典型的湾区经济,就是由核心城市再加副中心城市构成的一个城市群。目前世界上知名的三大湾区都是这种格局:以现代金融为核心的纽约湾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旧金山湾区和以现代制造为核心的东京湾区。

而在大湾区,同时拥有全球前30强城市里的三个城市,这可谓是它的独特优势。

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约12.6万亿元,甚至超过了一些发达国家的GDP。假如拆解一下这个数字,就会发现香港、深圳、广州这三座城市的GDP占据了整个大湾区的65%。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的规划也是以这三座城市为中心,向外辐射到整个城市群,利用交通网起到虹吸作用,实现城市间产业的融合和升级。

随着这些年来的发展,大湾区内部自己独特的“城市+产业”格局,颇有点三足鼎立的味道

首先就是在珠江东岸以深莞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城市集群。 

凭借地缘优势,在深圳腾笼换鸟、进行产业升级之时,“制造名城”东莞也由原来的代工模式转向高端制造,自己也实现了同步转型。而一直有“深圳后花园”之称的惠州,凭借土地资源的优势,在长期承接深圳的产业转移时,大力发展自己的石油化工业。

而广州也不甘示弱。它借助和佛山的地理位置条件紧紧抱团,发展先进制造业,打造成类似“上海+苏州”的双子星模式。

2020年,同样是制造业立市的佛山先东莞一步迈入万亿城市俱乐部,足以见佛山制造优势与广州企业创新端协同共进的优势。而肇庆也在逐渐加入他们的阵营。

隔海相望的香港和澳门,则以强大的第三产业生产力在大湾区乃至世界都占据一席之地。其独特的国际贸易、金融、物流地位对内地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幅大湾区拼图上,那残缺的一块——珠江西岸的珠中江经济圈,同样是抱团的城市群,似乎一直没有体现出优势。

更重要的是,同样位于珠江口岸沿岸、同样最初被规划为经济特区的珠海,在这场大湾区内部的城市博弈里,他的身影呢?

养老城市?

40年前,一位老人在南海画了一个圈,深圳、珠海、汕头特区相继成立。然而,40年过去了,珠海似乎仍然困在最原始的那个圈里。

诚然,在改革开放后,珠海的经济实现了迅速飞跃。GDP从1980年的2.61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3881.75亿元,实现了将近1500倍的增长。 

然而在横向对比上,珠海与深圳的差距在一步步扩大。

从历年GDP水平来看,1980年的珠海还和深圳处于同一起跑线上,而到了2021年,深圳的GDP已经达到了30664.85亿元,将近是珠海的八倍

而在常住人口方面,2021年珠海市常住人口为246.67万人,深圳常住人口数则为1768.16万人,这中间又是7倍的差距。 

不仅如此,珠海还被珠江北岸的佛山、珠江东岸的东莞远远甩在后面。 

在这两座城市一路高歌迈进“万亿城市俱乐部”的大门时,珠海的GDP还在3000亿打转;当他们在借机发力发展高端制造业时,珠海的规上工业增加值仅有1339.37亿,是这两座城市的五分之一。

到底是什么让珠海变为“沧海遗珠”?

在发展初期,珠海为了维护生态环境在产业政策上限制了很多低端产业。例如,一个投资额高达两亿多美元的饲料加工项目,但因为排放物的气味有点大,没达到珠海的标准而被拒绝落户。这一方面直接错失了很多产业机遇,另一方面则是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相对更高端的产业发展。

同时,由于本身产业发展相对较慢,社会资本和政府财力自然也就相对较少,获得的政策支持不够。这就导致珠海虽然坐落在珠江口岸上,但港口、铁路等重要交通发展相对落后,最终表现在招商困难、阻碍了产业发展。

在城市带动作用上,澳门作为世界旅游休闲中心,旅游业、酒店业等高度发达,但这并不会给珠海的制造业带来多少机遇,反而刺激了珠海旅游业的繁荣,来澳门消费的国际国内游客或多或少会来珠海逛一逛。

这就好像进入了莫比乌斯环。相对落后的产业规模和加大的经济差距让珠海一度出现“躺平”心态,而这种心态则会让城市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珠海的确也给人一种养老城市的感觉——优美清新的景色和环境,低于广深的生活成本和房价,都吸引着很多人在这里安度晚年。

好风凭借力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再次在珠海身上得到了验证。

在当前新的历史阶段,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全面推进、港珠澳大桥通车,珠海的城市地位、定位、方位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珠海经济特区以“归零”“重启”的心态重整行装再出发,以“二次创业”推动珠海经济特区加快发展。

随着港珠澳大桥建成而发展起来的,还有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和珠海高新技术开发区。这两区的建设,足以看出珠海要利用“虹吸效应”,努力实现从“小而美”向“大而强”“大而优”转型跨越。

搭谁的便车?

这回依旧是老朋友——澳门

前不久,澳门特区行政长官贺一诚发表首份施政报告称,“希望珠海横琴引入澳门制度,成为第二个澳门。”

目前来看,横琴口岸澳方口岸区正式移交给澳门特区政府;“二线”管辖区连接道路横琴大桥、横琴隧道等主体结构施工已完成;被誉为“超级口岸”的横琴新口岸也将实现智能通关,从横琴到澳门将非常快捷。

这些都意味着珠海经济将与澳门深度融合。

而另一方面,珠海也将借力深圳,完成自身产业升级与发展的野心

首先珠海将要斥巨资建设深珠通道。深珠通道是连接深圳与珠海的一条跨海大桥,规划该通道承担高速铁路和城际铁路两种功能(分别命名为深珠城际、深珠高铁),采用西桥东隧方式铺设。

深珠高铁部分,线路始于深圳西丽站,跨越伶仃洋至珠海,于珠海市唐家高新区北围片区设珠海北站,向西延伸至珠海中心站(鹤洲),线路全长约80.7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

深珠城际部分,线路始于深圳前海站,于珠海后环片区设站,与珠斗城际、深惠城际贯通,线路全长约40公里,设计时速200公里。

建成的深珠通道不仅能实现30分钟快速从深圳前海到珠海高新区,还能满足珠江东西岸日益增长的客货运需求。

在这条通道的一端,深圳前海已经先行一步了。据统计,2022年前三季度,前海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05.2亿元、增长3.3%。新增注册企业2.8万家,新增注册资本金3294.1亿元,集聚361家世界500强投资企业,高层次人才数量同比增长103%,创新要素高度集聚。

而珠海的高新区也在奋发图强。

近年来,珠海政府开始寻求新兴产业的发展机遇,重点打造五大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唐家高新区正是珠海要打造成为的千亿产业集群的“深珠合作示范区”。 

其中发展颇见成效的就是生物医药产业

根据赛迪顾问医药健康产业研究中心和新浪医药联合发布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百强榜》, 珠海高新技术开发区挤进了排行榜的前五十,排名第四十七位,是珠三角地区上榜四个产业园区中的一个。

2021年,珠海市生物医药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达300.90亿元,同比增长8.2%,其中医药制造业增加值达81.89亿元,同比增长19.5%,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6.1%。根据规划,到2035年,珠海生物医药产业总产值达到1200亿元。

珠海显然并不满足于此。

就在今年7月,珠海高新区内的大湾区医疗器械生物医药产业园开工并进行签约。这个重点项目作为珠海高新区“3+3+1”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一环,为壮大珠海高新区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开启加速键。

一直以来,大湾区都在积极发力生物医药产业,意图和长三角地区形成抗衡之势。

生物医药与健康是广东省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广东省出台了一系列财政、科技、人才等方面支持政策,积极推动产业产业规模稳步壮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22年1-10月,广东省出台生物医药相关政策已经达到416条,超过2021年政策发布速度。

广东省同时也十分注重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研发能力持续提高。自2014年起,广东省生物医药领域专利申请量快速增长,2016-2021年历年专利申请量均突破1000件。截至2022年10月17日,广东省生物医药领域累计专利申请数量位居全国第二位,整体上看,广东省生物医药产业研发能力位居全国前列,优质的创新环境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而珠海目前生物医药产业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从原料采集、技术研发、生产制造、产品流通和终端消费实现产业联动,形成闭合产业链条。随着深珠融合,珠海必将抓住机遇,为大湾区产业升级和区域发展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