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简称“文化中心”)主办的2020“一带一路”金融合作论坛在北京举行。与会国内外金融领域政府官员、企业高管及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十四五”时期“一带一路”金融合作相关议题。
2020“一带一路”金融合作论坛是由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主办、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一带一路”金融合作研究院承办的品牌论坛。
文化中心第五届理事会副理事长、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孔丹致开幕词。孔丹表示,如何服务与促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系统性提升我国与沿线国家的经贸与投资合作水平,改善沿线国家民生,将是“十四五”时期“一带一路”金融合作的关键议题。
“一带一路”金融合作研究院院长、中国金融工会原主席何界生在主旨演讲中表示,展望“十四五”时期,我国需要继续坚持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深化“一带一路”金融合作,为全球推动后疫情时期经济复苏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他提出建议,一是大力发展健康金融,继续完善卫生健康体系,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加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公共卫生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二是金融支持国际产业安全合作;三是加强参与国际金融治理;四是积极推动金融人才交流。
“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发挥金融业的作用要从大思路着眼,以合理规划为保障,经济效益为核心,合作共赢为根基。”“一带一路”金融合作研究院顾问委员会委员、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李克穆在演讲中表示,金融业在建立服务“一带一路”的长期稳定、可持续和风险可控的金融保障体系方面,充分发挥作用,必须以审慎的、日益完善的监管为前提。
国务院参事、“一带一路”金融合作研究院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银保监会原副主席王兆星在演讲中表示,金融合作与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他提出,一是要牢牢守住安全发展底线,严控投资风险,做好境外投资风险的管控;二是要继续积极稳妥推进中资银行、保险机构优化“一带一路”的网络布局,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同时进一步加强同国际组织、国际金融机构的全方位合作;三是相关金融机构应该密切跟踪全球疫情形势,加大政策支持,加强精准金融服务,提升风险管控能力,协助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建立长期、稳定、可持续风险可控的多元化的融资体系;四是推动人民币区域化进一步发展;最后,注重统筹海外的金融管理、债权管理,优化我国债权的海外布局,加强主管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加强信息共享和政策协调地形成合力,共同保障“一带一路”金融合作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带一路”金融合作研究院顾问委员会委员、国家开发银行原副行长刘克崮表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要加强合作交流,共度疫情难关,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交流发展小微金融的经验,更好地促进沿线国家小微经济体的发展。
论坛期间,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一带一路”金融合作研究院、中国金融学年会、中央财经大学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数字经济研究所等机构共同发起成立“一带一路”金融研究联盟,旨在围绕“一带一路”金融交流、合作、发展与风险防范开展理论研究、政策分析、学术交流及人才培养等工作,为“一带一路”繁荣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此外,论坛上预发布了“一带一路”金融合作指数。据“一带一路”金融合作研究院金融指数研究中心主任苏天杉介绍,该指数将“一带一路”的金融合作进程予以量化,做到易于衡量,便于有关各方规划相应的合作战略,并为希望投资“一带一路”的投资机构提供清晰的指引。
最后,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秘书长许红海致闭幕词。许红海表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对新发展格局下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和新任务。“十四五”时期的“一带一路”金融合作,也需要围绕两个大局和两件大事,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深化务实合作,加强安全保障,促进共同发展。